股市為何不買“降準”的賬?
央行在2月4日晚宣布“降準”之后,A股市場的新一輪“狂歡”并未如期出現(xiàn)。2月5日,股市僅是迎來了一個大幅高開,隨即便連著兩日快速下探,雖然截止上周五(2月13日)股市有所回穩(wěn),但此次降準的效果,似乎遠沒有大家預期的那樣強烈。
遙想去年11月底,央行在時隔兩年之后突然宣布非對稱降息,A股市場迅速做出了反映,股市在大家遲疑中一路狂奔,在券商、銀行、地產等權重股的帶領下,演繹出一波令人震驚的瘋牛行情。而這次央行同樣釋放出“貨幣寬松”的信號,為何A股表現(xiàn)卻如此不給力呢?筆者認為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一,與去年11月份央行突然宣布降息相比,這次降息對于市場而言,并不是特別“意外”。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歐洲央行還是丹麥、澳大利亞都爭著在它們的市場中增加流動性,以避免通縮的危險。特別是丹麥央行,最近3個星期以來,這個任性的小國家進行了4次降息,以維持丹麥克朗兌歐元的貶值趨勢。中國央行加入到全球性貨幣戰(zhàn)爭的行列也在意料之中,而且似乎力度還稍弱些。所以這次央行降準并不具有任何突然性,股市反映也平淡無奇。
其二,即使央行再放水,只要銀行普遍惜貸,股市流動性問題只會更加嚴竣。去年11月央行降息之時,A股上演了一場千點逼空行情,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向股市。而隨著銀監(jiān)會和央行聯(lián)合對委托貸款等領域加強監(jiān)管,使表內外信貸資金很難再流向資本市場。這無疑割斷了資本市場上漲的動力。
其四,近日隨著1月份的各項經濟數(shù)據(jù)陸續(xù)出臺,不僅是對外貿易數(shù)據(jù)令人擔憂,而且反映國內實體經濟的PPI、PMI、CPI都反映了中國經濟正步入通縮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在2月初宣布降準,意圖是解救中小微企業(yè)、三農領域的流動性問題,更加嚴控資金流向虛擬經濟領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降準給資本市場帶來的利好實在有限。
其五,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美聯(lián)儲暗示年中加息,美元指數(shù)在去年下半年便開始走強。而人民幣匯率便出現(xiàn)貶值行情,大量的流動性正在離開中國。2014年四季度中國資本項目逆差900多億元,資本流出導致外匯占款收縮,并且在去年12月出現(xiàn)1200多億元的負增長。
目前來看,央行僅靠逆回購、MLF等政策工具補充流動性屬于治標之策,此時下調準備金率也是無奈之舉,否則銀行業(yè)極有可能在春節(jié)前后出現(xiàn)“錢荒”危機。在大量流動性離開中國的情況下,整個金融業(yè)都需要靠降準來補充基礎貨幣,那整個股市的資金面又該好到哪兒去呢?從現(xiàn)在的資金面來看,并不再支持股市的瘋牛行情。
離央行宣布降準過去10天時間,但在這期間內,股市的表現(xiàn)實在讓人大跌眼鏡。這主要是因為,此次央行降準早在市場的預期之中,且上輪降息使A股暴漲,早已透支了貨幣寬松帶來的利好。另外,股市自身的IPO、去杠桿也使瘋牛行情得以根本遏制。更關鍵的是,人民幣貶值和國內經濟形勢疲弱,使大量資金流出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央行降準不是要推股市,而是要使經濟走出通縮。且在吸引上次降息經驗之后,這次降準的精確度將會提高,真正能流向股市資金便相當有限了。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yè)市場分析、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