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為何會在暴利中巨虧?
來自上市公司的數據顯示,2014年19家A股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合計賺了113.8億元,近七成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實現同期增長。同時,來自交通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虧損661億元,債務余額3.43萬億元。這兩組數據呈現出了較大的反差。
另有數據顯示,整個高速公路行業銷售毛利率為51.82%,銷售凈利潤率為31.60%,凈資產收益率為8.57%,營業收入增長率為2.08%,凈利潤增長率為20.59%。在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重慶路橋和吉林高速的毛利率分別達到89.65%和74.78%。很多網民吐槽:“高速公路的毛利率堪比一些奢侈品行業。”
對于高速公路行業而言,其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收取過路費,還包括政府補貼、提高收費以及延長收費期限。而目前大多數上市高速路橋公司均曾獲得補貼。其實,收費公路也并非都一直虧損。2010年,全國收費公路盈余32億元,從2011-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分別虧損323億元、566億元和661億元,只是虧損額逐年加大。面對輿論的質疑聲,近日相關部門對此作出了澄清:
其一,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確實存在“銷售毛利”、“銷售凈利”較高的特征,但是由于其投資規模大,總資產高,運營期長,總資產的周轉率極低,使得真正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凈資產收益率”并不高。據統計,2013年18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有77個交易日處于“破凈”和“破凈”邊緣(小于等于1),而整個A股市場的平均市凈率最低也達到了1.55。
其二,目前的收費高速公路有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兩種。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都是經營性公路,在其財務報表中根本看不到高達八成多的還本付息支出,因此其盈利能力很強。所以,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數據并不能作為全國收費公路的樣本來統計。
其三,收費標準長期不變,而高速公路的工程造價、養護費用則在逐年上升。一方面以北京為例,京港澳高速執行的收費標準是1994年制定的,京滬高速的標準是1998年制定的,京藏、京哈是2000年制定的。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工程造價、養護費用卻逐年上升。2011年全國高速公路平均造價為每公里5067萬元,2013年上升到9082萬元。據國家發改委的監審結果顯示,2004年后建成的高速公路全部虧損。
盡管相關部門和專家們解釋得“好有道理”,但筆者仍然覺得,部分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率超過了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已是不爭的事實。況且大多都高速公路都受到過國家大筆的財政補貼,目前卻仍然整體處于巨虧狀態,這實在有些說不過去。那么中國的高速公路的出路在何方呢?
首先,應該把具體信息公開透明化,要讓大家知道你們是怎么虧的,虧在哪兒,這樣就不會再受到詬病。交通部公布的數據中,收費公路“運營管理支出”達457億元,超過了公路養護的390億元,同時“其他費用”達104億元,而交通部并沒有列出“運營管理支出”和“其他費用”的明細賬單,是一筆糊涂賬,有“收費期限快到了就虧給你看”的嫌疑。
再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收費主要是以“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為主,每年光貸款的利息支出就占到收入的七八成左右,可以說中國的高速公路基本都在“高負債率”的情況下運營。
而在國外,高速公路通常是不收費的,美國是用燃油稅修路,油價中已包含了燃油稅,大概折合人民幣4.9元/升。而德國在不斷增加的高速公路維護資金的壓力下,除了征收較高稅率的燃油稅外,對所有12噸以上的貨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費,其他車輛通行就免了。所以,中國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養護完全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
最后,既然收費高速公路一邊出現巨虧,一邊存在暴利現象,那么如果非要經營下去,是不是該先從內部挖潛,來節約開支啊!現在恐怕已到了非精簡機構,降低人員薪水和福利的時候了,起碼不應該一邊虧損一邊鋪張浪費吧!
全國高速公路出現巨虧,難免不受到外界詬病:一邊是全國收費公路的整體巨虧(其中還受到國家財政的補貼),另一邊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毛利潤超過奢侈品行業。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模式之上。如果由各級政府通過對加油車輛收取消費稅的方式去修路,那么全國收費公路的財務費用支出將大幅降低,當然公開高速公路的賬本,使其更加公開透明,更有利于壓縮開支、提高效率、防止腐敗。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