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贏家
石油市場處于巨大的漩渦之中,今年迄今為止,全球石油價格下跌50%左右。熱門猜測是,明年市場會如何,誰是最大的贏家?
目前的陰謀論包括,石油價格戰是美國與沙特針對俄羅斯的陰謀,是沙特針對美國頁巖氣的陰謀,是美國擴展新能源的陰謀,上述種種結論能在bloomberg、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等知名雜志上找到相關文章與證據。
貝萊德首席投資策略師杰弗里·羅森博格認為這并不是陰謀,而是市場的自然演變。原油價格下跌歸因于三個簡單原因,需求、供應和美元。除美國外,全球經濟不振,制造業大國德國、日本疲于應付國內通縮。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經濟結構處于艱難的轉型過程之中,油價下跌是全球制造業收縮的結果。
不僅如此,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在進行消費稅改革。日本是為了應對龐大的債務,決定從今年4月1日新財年開始上調消費稅,在短期內對日本的消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據日本央行12月22日的報告,到目前消費稅影響才逐步消失:日本經濟繼續溫和復蘇,上調消費稅后續需求下降的影響將逐步削弱。同時,在海外經濟體逐步復蘇的背景下,日本出口料將溫和增長。雖然近期日本出口顯現一些疲軟跡象,而商業固定投資因企業獲利改善而進一步溫和增長,公共投資也已經基本穩于高水平。
中國同樣如此,在國際油價下行時上調成品油消費稅,致力于改變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改變能源消費結構。今年8月,《中國經濟周刊》披露,政府和學界普遍認同,把目前在生產環節征收的幾個消費稅品目逐漸轉移到零售環節征收,代替營業稅成為地方稅的主體稅種。在短期內,會對消費構成一個的壓力。
油價下跌的另一個背景是新能源的崛起,美國頁巖油發展,推動美國原油產量較低約500萬桶到2000年代中期的30年高位約870萬桶。歐盟致力于推進新能源,今年,歐盟領導人通過了一攬子關于氣候和能源的措施,包括到2030年前應比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40%,確保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達到27%,能源效率提升27%等。
產油國未能達成減產妥協,12月22日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歐那密表示,沙特阿拉伯已經說服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相信,不管價格跌到什么程度,降低產量都不是符合該組織成員國利益的做法,“不管每桶是20美元,40美元,50美元還是60美元,都沒有什么關系”,他表示沙特的產油成本最多在4-5 美元/桶。這一表態成為打壓原油價格的最好武器,這是對頁巖氣生產企業的嚴厲警告,也是對生產成本較高的石油企業的打擊。
石油價格下挫對美國影響不大,從經濟數據可以看得出美國的復蘇,美元的上升與油價的下挫,可以增加消費,消費上升與相應的能源資本支出的下降相抵銷后,對GDP還有提升作用。沙特在以7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與低廉的生產成本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對抗新能源的發展趨勢。只有俄羅斯等國,日子最為難過,美國金融博客上一個勁地猜測,俄羅斯金融市場到底何時崩潰。
中國等制造業大國受益于石油價格下挫,正在積極進口儲備原油。2014年1月到10月期間,中國進口原油量達每日609萬桶,同比增加9.2%,創2010年以來增長率新高。根據中國海關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月原油進口為25,410,893噸,同比增長7.98%。而湯森路透Oil Analytics預測,12月進口還會繼續增加,尤其是中國石油旗下貿易公司中國聯合石油(Chinaoil),上個月在普氏(Platts)交易窗口買進創紀錄的47船原油,相當于2,400萬桶,將體現在12月份的數據中。
不僅如此,中國還找到了難得的時間窗口,在成品油價格略有下降時提高消費稅,為下一步的財政改革埋下伏筆。
目前的石油價格戰有利于制造業降低成本,也有利于刺激消費,是中國大規模進口石油的時間窗口。至于金融危機會不會因為石油戰卷土重來,看來從美國到中國、日本,誰也沒有把這樣的威脅當作一回事。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