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高管咋會成為高危職業了呢?
據《華夏時報》記者粗略統計,在廣東、湖北、重慶、四川、云南等地,僅今年被公開曝光牽涉官員落馬案的房企老板就超過10個,同時也有很多房企老板因資金鏈斷裂而選擇出逃境外。目前已有部分民營房企老板暗中布局,或移民或將資產轉移,以應對未來不可知的風險。
自今年4月17日華潤集團主席宋林因涉嫌受賄被調查不久后。6月,因與建筑工程項目有染,寶鷹股份董事長古少明被協助調查,之后宜華地產董事長劉邵喜也失蹤了。今年10月份,深圳政法委書記蔣尊玉被帶走后,使深圳地產商們膽戰心驚。如今,房企人士紛紛表示,房地產已成為高危行業,完全可以用“人人自危”來描述當下所面臨的困局。筆者認為,房企高管現在成了高危職業的原因有三:
首先,今年以來,隨著反腐力度加強,使開發商之前的問題暴露無遺。房地產腐敗的形式至少有近十種。其中土地出讓環節被視為腐敗滋生的高發區,此外還包括官員協助開發商提高房地產項目容積率、為房地產項目盡快通過規劃審批提供幫助。
此外,也有官員為開發商在工程施工許可上提供幫助,插手項目招投標、超標準建設和裝修辦公用房、在房地產開發領域以權謀私、興建樓堂館所以權謀地、違規經商辦企業、多占住房等多種手段。
之前官員們手中握有特殊權利,而開發商們就是奔著房地產暴利而來,所以他們“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而如今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強,導致昔日暴利的行業境況驟變,一些看似牢固暗箱利益關系網也隨之被披露。
再者,大部分中小房企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難發展壯大,必須要傍住當地相關部門的官員,并從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于是地產行業經常出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政商共同體。依靠政府資源、搭政策便車快速擴張的房企并不少見,這類房企也容易得到資金的青睞。然而,往往在“外表光鮮”、“后臺很硬”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經營和資金危機。
創鴻集團董事長黃鴻明因涉嫌行賄揭陽市委原書記陳弘平去年11月被拘留后,導致創鴻集團陷入延遲交樓、大幅裁員、多名高管跳槽、多個項目轉手等“斷臂求生”的境地。今年又被曝出與萬慶良關系密切,更將創鴻推向生死邊緣。足見“政商共同體”一會兒給房企帶來興盛,一會兒帶來災頂之災,其危害有多嚴重。
最后,房企的負債率依然攀至新高,而資本市場的融資閥門依然沒有敞開。近期,部分房企老板因資金鏈斷裂出現“跑路”仍將持續。今年135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交出了2008年以來業績最差的三季報。不僅業績增速下滑至個位數,負債率則升至14年來最高,達到76.6%,超過去年三季報時的75.96%,并有33家企業資產負債率超過80%。
如此高的房企負債率不僅說明了,房企目前庫存普遍據高不下,而且整體銷售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如果不進行“以價換量”促銷方式來扭轉殘局,恐怕今年底明年初,房企因資金鏈斷裂發生“跑路潮”將在所難免。如此高的負債率也印證了,房地產企業大洗牌將在所難免。毫無疑問,當前國內房企正處于“去杠桿”的艱難時期。
當房企高管咋會成為最危險的行業呢?一方面前幾年房地產興盛時期,官商勾結在房地產行業內可鉆的空子太多,而且很多房企明的就與地方官員成構成“利益共同體”。當中央下決心整治腐敗,不僅腐敗分子要被懲處,房企高管們往往也被牽涉其中。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房企的負債率已遠遠超越了警戒線。在這種情況下,房企的資金鏈隨時有崩盤的風險,所以高管跑路或被抓也在所難免。
現在房企老板都給自己留條后路,要么跑路逃到國外去了,要么提前轉移個人和公司資產到境外,或者通過國際化多元化發展,把資金挪出中國,若哪天真不行了,再花錢贖身或許可以提前獲得自由。不過地產行業跟官場腐敗走得如此之近,地產商負債率如此之高,也給其他開發商敲響警鐘:規規模矩矩做事業,減少負債率,才是保證事業不敗的最佳藥方。
相關推薦 |
房地產眾籌降低入市門檻 投資者入市將加 |
央行及銀監會發布的通知落地 房地產市場 |
認房不認貸 房地產泡沫暫延緩 |
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 萬科多招迎挑戰 |
房地產價格下降 是拐點到來還是短期波動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