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被不同的教育撕裂
中國教育分化將導致未來社會分割,彌補裂痕的惟一辦法,是讓優勢教育資源互通有無。但僵化的教育體制把問題留給今后,一旦現在的大學生與中學生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在國內外接受的不同教育,將把中國撕裂成兩個大陸。
中國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優秀師資少還是小事,在考試逼迫下學生慘遭填鴨教育,一些案例顯示教師有心理疾患者不少。最近的兩個案例顯示,大學不僅缺乏活躍的思想還僵化頑固,9月1日,3所著名大學集體表忠,這些大學樂于當傳聲筒,而一些大學某兩個教授把現行制度吹得舉世無雙,其厚顏程度直追吹捧“麝蘭之屁”的無恥文人。通常他們的子女,毫無例外在海外留學,甚至有的定居海外。
父母追求教育價值最大化,作為孩子未來的投資者,他們最理性,留學作為吸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手段,成為父母的優先選擇。據筆者所見,近年來留學已經不再是奢侈品,而成為中上收入階層的普遍選擇,身邊朋友的孩子幾乎都在高中或者大學階段就出國留學,不留學反而成為特例。自費留學占據90%以上,子女教育成為父母最大的風險投資。
一組留學生數據可以印證規模的指數級增長。
2005年至2013年近八年間,中國赴美留學生人數從2005年的62,582人增長到2013年的235,597人,八年間增長近四倍。增幅最猛烈的是來美就讀私立高中的小留學生,人數從2005年的65人增加到2013年的23,795人,增幅高達365倍。美國大學和研究所已有33.3萬名中國留學生,成為美國最大的外籍生來。現在輪到了中學生,8月18日,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去年有31,889人申請赴美留學,是8年前的50倍。小留學生的父母想讓小留學生們考上美國名校,想在心智未徹底定局之前學會當地文化、盡快融入美國社會,想避免高中階段沖刺高考高分的不人性競爭。
認為中國留學人數已經停滯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在《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報導中,引述大學“研究所委員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年度調查,認為有關中國學生申請美國研究所2014年秋季班的比率,比2013年減少1%,人數停滯,進一步引申出“中國學生對美國高等教育的青睞可能終于達到飽和點,此舉可能讓仰賴中國學生的美國大學陷入困境。”
外交關系學會亞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易明在《外交官雜志》(The Diplomate)撰文指出,占外國學生比率高達三分之一的中國學生,在美國研究所的錄取率的確可能已停滯成長,但今年1月曾有一項針對21,352名年齡在15歲至36歲的中國學生的調查顯示,計劃至海外留學的受訪者中,26.8%以美國為優先選擇的國家。
與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留學生不同,現在的留學生不再愿意靠微薄的獎學金,或者打工收入,在美國研究院里深造,理由也是基于經濟原因,無論是物理還是生物,中國學生的強項領域,工作已經變得非常難找。今年1月,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13年度的《門戶開放報告》數據顯示,本科留學人數已經達到了9.3萬余人,占中國赴美留學總人數的39.8%。同時,本科留學人數增長速度為26%,遠遠超過了研究生的增長速度15%。而增速最快的,是高中生,因為基數最小。
真實的案例是,某美國私立中學校長,到中國探望學生家長,好客愛送禮的中國人,讓他回家簡直要用集裝箱運禮物。并不奇怪,自費為主的中國留學生們為當地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學費是當地居民的兩到三倍,據留美博士冷哲先生計算,中國本科學生在美國平均每月開銷約為1500美元,平均一個學生在美一年的開銷大概有5萬美元。中國學生2012年在美國一年的消費達到了44億美元,是當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額的3.3%。
國際視野是未來人才的晉身之階。中高收入階層、掌握各種權力的人的子女在海外留學,而低收入與中低收入階層的子女在國內接受應試與填鴨式教育,這兩種教育方式與理念,將來將產生激烈的碰撞。拒不改革教育體制,大學成為僵化體制的大本營,未來將培育出一大批頭頭是道卻堅決拒絕改革的擋路者,以各種匪夷所思的理論印證不改革的合理性。
中國不同階層、不同理念群體之間的摩擦成本將非常高,甚至高到無法承受。接受國際教育、接受了通行觀念的人,將面對現實嚴酷的挑戰,家族體系中的人情束縛,教育體系中的經費利益捆綁,現實運作過程中無處不在的潛規則,會證明他們的觀念、行為規則在現實中無法通行。而國內教育土壤養育的權力階層,對植根于普世價值的改革觀念嗤之以鼻,認為這些人的改革觀念與中國現實脫節,將讓中國脫離常軌,甚至于天下大亂。
耗費政府與民間大量資金的留學生,理應成為中國改革強有力的推動力量,發揮最大的投資效能。
中國曾有慘淡的留學先例。1872年8月11日,最早的中國留學生容閎帶領首批30名少年赴美留學,結果因為剪辮等原因被提前召回國,其中一些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棟梁之材,但留學生整體并未有效地嵌入中國改革進程中,最后只能靠破壞力極強的方式瓦解社會原有架構。清末大規模留學與八股舉業的廢除幾乎同步,可以印證舊有的方式不除,新理念就無法扎根,因為舊有的教育體制在不斷培養改革的反對者,從舊體制中不斷產生新的利益階層。
中國教育改革已經起步,高等職業教育等將成為發展重點,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所必須。但目前的大學體制也應該進行大規模改革,讓學校成為思想活躍、專業精進之處,而不是成為磨人的機器,中國在教育、在科研領域的大量投資卻未收應有效果,不少成為沉沒成本,研究領域造假抄襲比比皆是,甚至最年輕的院士因為貪腐鋃鐺入獄,不能不說是社會的悲哀。
打開國門是國策,天不會塌下來,吸納國際資源培育人才,改革教育體制容納人才,雙方逐步匯合形成一股“正能量”,中國未來的改革才能在統一的土壤上進行,社會才不會被撕裂。清末教育改革滯后引發的悲劇,絕不應在當下上演,改革沒有退路可走。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