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通路橋事件顯示政府主導金融
7月23日,華通路橋4.29億短融本息足額總值,避免成這銀行間債市本息違約首單。
看來不可避免的違約,在各方努力下,沒有撕開最后的面紗,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功不可沒。
華通路橋不是一家不可救藥的公司,有項目有贏利有資產,卻是一家資金鏈緊崩會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的公司。公司資產負債率保持在55%左右不能說明公司現金流情況,隨著煤炭價格進一步下行、路橋建設工程大量應收賬款束縛企業流動性,華通路橋資金鏈已極為緊繃,由于煤炭與土地市場下行,地方政府的資金鏈同樣吃緊。華通路橋幾乎所有有價值的資產都被抵押變現。這是一家債務重負下難以翻身的公司。
華通路橋短融從危機到兌付,無不說明了政府神奇的主導作用。
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董事長“失蹤”。7月16日晚,華通路橋發布兌付風險公告稱,由于董事長王國瑞仍在協助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尚未返回企業主持工作,將于7月23日到期的“13華通路橋CP001”到期兌付存在不確定性。聯合資信下調華通路橋信用評級,主體信用從AA-下調至BB+,債項評級從A-1下調至B,離違約只差一步。機構與投資者人心惶惶。
河南晉商王國瑞與政府之間的密切關系,只要上網搜索王國瑞的信息就可以得知一二,華通路橋的基建項目、煤礦與政府有密切聯系,因此,作為公司名片的王國瑞成為資金鏈來源的最強信用背書,一旦“涉嫌違法”、協助調查、被撤銷山西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資格,其金融信用如冰山融化。這是民營企業家不可預知的地雷陣,也是試圖寄生在權貴與政府信用上的民營企業家的最大風險。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按照王國瑞原有資金安排,6月20日將有一筆來自華電國際某內蒙古電廠的4.3億元煤礦收購價款到賬。華通路橋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此煤礦并未納入華通路橋集團合并報表,而是屬于王國瑞個人所有,以此賣礦所得來調節華通路橋吃緊的資金頭寸。另一項安排則是2014年第一期短期融資券注冊,注冊金額為8億元,注冊額度2年內有效,由國泰君安和浦發銀行聯席承銷。
王國瑞本人失蹤,賣礦所得成為泡影,地方政府及時回款是最后希望。《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華通路橋內部的最新政府欠款明細顯示,山西省內各級政府欠款5.95億。其中陽泉地區共欠款4.42億;山西省其他地區欠款1.53億,后者的還款責任單位主要為山西省交通廳和晉中市榆社縣財政局。欠款起始日期大多為2012年12月31日,賬齡已超過1年半,欠款原因均為“資金緊張”。政府欠款,企業緊崩,違約幾乎成必然。很多政府項目,政府的資金信用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死,政府拖欠不付,能要了很多現金流緊張的企業的命。
解鈴還需系鈴人,最后避免違約,政府功不可沒。此時,又是政府起了關鍵作用。
路透社報道,能夠及時兌付避免違約,資金主要來自兩方面:一個是當地政府方面,協調籌集的資金;另外則是發行人自行籌集的部分。亦有媒體報道,山西省政府在保兌付方面做了協調工作,以免此事禍及該省本已嚴峻的企業融資環境。對于山西政府而言,華通路橋違約是不可承受之重,如果此次公募債違約,日后投資者對山西的信用環境將另眼相看,機構對于山西的債券、貸款繞道而行,已處于資金困境中的山西更加難以從市場獲得資金。因此,此次“13華通路橋CP001”兌付金的來源依然由當地政府出面協調籌集,幾乎是必然的。成也政府,敗也政府,增信靠政府,失信同樣源于政府,這就是中國金融市場的事實。所謂20家高違約風險的債券,真正違約的恐怕鳳毛麟角,山西政府與華通路橋模式將成為主流模式。
有人會指責王國瑞,為什么任由政府拖欠資金,這是草莽時代的必然選擇,政府擁有基建項目,經濟周期上升時雙方獲利,經濟周期下行有政府信用,還能得到信貸支持,何樂而不為?
目前社會經濟形勢天翻地覆,類似于華通路橋的模式已經無法持續,而金融風險在債券、股票、信托等市場,將愈演愈烈。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