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為什么受熱捧?
年內IPO再次開閘,未來將進入新股常態化發行時期。
6月26日,登陸A股市場的三只新股雪浪環境、龍大肉食、飛天誠信不出意外遭遇暴炒封在漲停板,還帶動次新股“共同進步”,12只次新股漲停,總共上市交易的44只次新股中漲幅超過5%的高達31只。
一個每日成交額不足千億的低迷市場,新股發行才會攪動資金的馬蜂窩。從6月10日到23日,完成新股申購的6家公司共凍結資金5639億元,平均每家凍結940億元,一家公司就等于一天的成交量。由于向普通投資者傾斜,網上申購踴躍,年初48家公司僅有個別公司網上認購倍數超過150倍,此次6家公司網上認購倍數最低為176倍,最高達515倍。
打中新股等于中彩票。年初發行的48只新股普遍上漲,最高漲幅平均值達到151.5%,引發了追捧的狂潮。
新股之所以受到熱捧,首先是因為新股發行數量少,暫停發行到今年重啟,市場積蓄了足夠的能力,雖然不足以扶起整體市場,但捧熱新股市場綽綽有余。新股市場如此熱鬧,降溫的方法就是大規模發行,讓通過審核的600多家企業,以及所有通過審核準備上市的企業,全部自主選擇上市窗口。這樣的休克療法讓市場痛苦不堪,卻是讓新股市場回歸正常的好辦法。
A股市場也會出現新股破發慘象,2011年就是打新者不堪回首的日子,中股如中彈。2011年前4個月,上市新股破發數量75家,占比高達三分之二。龐大集團在4月最后一個交易日上市,當天大跌23%,打新者獲得一個中簽號浮虧上萬元。2010、2011年新股大擴容稀釋新股稀缺性,是破發罪魁,2010年有418家企業IPO,345家企業成功圈得4900億元;2011年滬深兩市共有282家公司新上市,“圈錢”金額2720億元,已露頹勢。
熊市新股擴容被罵得狗血淋頭,但帶來奇特的效果,堅持一段時間的擴容后,出現新股破發潮,發行市場的風險意識水漲船高。
2011年在滬深兩市發行上市的282只新股中,上市首日破發的新股達76只,首日破發比例為27.14%;截止2011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深兩市282只新股,239只新股跌破發行價,破發比例近85%。發行市盈率節節下降,2010年新股發行市盈率一度高達59倍,2011年46倍,其中上半年52倍,下半年38倍,到12月僅30倍,在學乖了的打新者面前公司與中介無法圈錢,當時有華寶興業等基金對IPO亮起黃燈。
在內地大炒新股的同時,市場較成熟的香港完全不同,6月26日登陸港交所的三只內地新股全線破發,長港敦信收市報1.09元,較招股價1.40元下行22.1%,都市麗人較招股價下行1.4%;暢捷通下行8.2%。
但內地市場除非特殊背景,無人愿意承擔新股大面積破發之險,按照證監會的發行節奏,到今年年底不過發行100家,今年內,主板(包括中小板)、創業板發審會每周各召開一次,每次會議大致安排2家企業。新上市的稀少食物,可能發臭,也會遭遇哄搶。
在高風險的市場炒新,其實質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交易風險,拿到上市的白骨精們變成妖怪之前,趁著年輕貌美趕緊出手。這是高風險、低價值市場的自然現象。
劉勝軍先生曾經表示,2010年上市的公司,在IPO之前招股說明書中稱平均增長率是主板16%,中小板28%,創業板58%,IPO之后,它們凈利潤的增長分別降到了10%,4%,4%。特別是創業板,從58%降到了4%,2011年更是從72%急劇降到—7%。
中國的股票市場用三個字形容,“等不起”,只爭朝夕,否則業績就在艷陽下化了,上市前的成本逐一曝光。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急于上市的公司在新三板呆上三年,否則不許上市,如此一來,信息不對稱、美女變妖怪的風險就小多了。
此次三家新股暴炒與定價管制有關,封死漲停板換手率極低,相當于監管者直接向打新者讓度紅利,這是難得的時間窗口,讓中小投資者可以吃到更多的紅利碎屑。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