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小米汽車競品全方位對比 競爭優劣參半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比亞迪(002594);長安汽車(000625);長城汽車(601633);上汽集團(600104)等
本文核心數據:汽車基本參數;感知硬件數量;智駕芯片及算力;智能座艙軟硬件
基本參數對比
2024年3月28日,小米在汽車發布會上正式公布了其首款量產智能電動汽車——小米SU7,標志著小米集團正式進入智能電動汽車領域,與特斯拉、吉利、小鵬等知名車企展開競爭。特斯拉Model3、智界S7、極氪007、小鵬P7i等車型的產品價格多數在20-30萬元間,是小米SU7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從整體紙面基本參數來看,小米SU7在車身尺寸、CLTC續航里程、百公里加速等維度均存在一定競爭優勢。其中,續航是純電動汽車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小米SU7全系續航里程700公里起,標準款產品續航即達到其他部分車型的長續航版;小米SU7的百公里加速度是50萬元以內速度最快的量產車,小米SU7 Max性能版零至百公里加速時間為2.78秒,在動力性能方面也極具競爭力。
電動化核心技術對比
——電芯電池:小米從集成技術入手實現降本增效
在動力性能方面,小米SU7相對于其他競品汽車的亮點在于其創新性的集成技術,小米采用CTB技術和行業首創的電芯倒置技術,提高電池包的空間利用率達77.8%,同時帶來了更高的續航里程;在安全性方面,小米采用電芯極柱和泄壓閥同時倒置,當電芯發生熱失控時,電芯內部所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和有毒煙氣,會通過排氣通道從車底向下排出,能夠一定程度地降低對乘員艙的直接傷害。
然而,客觀來說,電芯的倒置無法解決電車本質的安全性問題,且壓縮空間設計余量存在一定風險,倒置也會對電池的電壓差、放電倍率以及電芯壽命等產生一定影響。通過該技術小米的確能盡可能地增大車內空間和降低整體重量,以實現降本目的,但目前該技術實際的安全性亟待觀察。
智能化技術路線對比
——傳感硬件:小米保守布局多傳感器融合感知
智能汽車的環境感知主要存在以攝像頭為主的視覺感知和含激光雷達的多傳感器融合感知兩種主要技術路線。目前來看,特斯拉是視覺感知方案的堅定支持方,強調“化繁為簡”,目前依靠視覺方案的特斯拉仍是將量產輔助駕駛做到最好的公司。而多傳感器融合方案被國內眾多廠商青睞,紛紛通過開發或投資的方式布局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領域。無論是含有激光雷達的多傳感器綜合感知方案,還是視覺感知方案,都還屬于研發階段,均存在各自需要克服的困難,最終能以最便宜的價格提供相同功能產品的方案將成為感知的未來。
小米SU7在環境感知技術路線上選擇了相對保守的含激光雷達的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方案,與智界S7、極氪007、小鵬P7i等國產品牌選擇的感知技術路線一致;相較而言,特斯拉則傾向于依賴深度學習的純視覺感知,其視覺處理系統具有強大的視覺處理能力,擁有250米最遠探測距離,在硬件成本方面具備獨特優勢。
——智駕水平:小米智能駕駛水平與競品尚存差距
智駕芯片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的“大腦”,對于提升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智能駕駛芯片及算力方面,小米SU7采用英偉達Orin-X智駕芯片,21.59萬元的標配版算力僅有84TOPS,相較于同樣搭載英偉達計算平臺的極氪007和小鵬P7i而言,算力方面顯著欠佳。特斯拉的FSD芯片雖然算力只有144 Tops,但其計算效率大概是GPU的三倍,與兩個Orin芯片實際算力相近,同時基于強大的數據積累支撐,其智駕水平毋庸置疑。
智能駕駛水平的好壞關鍵在于數據積累和算法迭代,這都需要時間基礎。因此,小米SU7在智駕領域想要趕超各競品長期積累下來的數百萬公里數據和不斷進行的版本更新迭代,尚存在較大差距。
——智能座艙:小米智能座艙生態體驗表現優異
智能座艙的表現優劣直接關乎到用戶的日常用車感受,小米SU7在車家互聯方面,基于米家的全球生態布局,在智艙方面展現出較強的生態應用體驗。小米SU7的澎湃座艙系統搭載了高通8295芯片,相較于其他競品汽車,小米SU7智艙的硬件優勢主要體現在配備了更大尺寸的中控屏,車機芯片的性能也較為優秀;在操作系統上,基于小米澎湃OS的一體化負載評估以及分布式協作計算,應用冷啟動速度、跟手響應速度、地圖操作速度、應用運行滿幀率全面領先,同時,基于人車家全生態打造的小米澎湃OS,有著最先進的手車互聯體驗,車機互聯表現出色。
總結:小米汽車競爭優劣參半
綜上所述,小米推出的首款汽車小米SU7與其他競品汽車對比來看,在續航里程、加速動力、智能座艙、生態體驗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但在智能駕駛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缺乏數據積累和算法迭代。與此同時,小米汽車在價格上的優勢并不顯著,與極氪007的性價比競爭較大,行業整體處于激烈競爭狀態。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網聯汽車(ICV)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利用前瞻產業研究院長期對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市場跟蹤搜集的一手市場數據,全面而準確的為您從行業的整體高度來架構分析體系。報告主要分析了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發展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