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內窺鏡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分析 國內市場基本由外資廠商壟斷
國內內窺鏡市場基本由外資廠商壟斷
國內內窺鏡市場集中度較高,基本由外資廠商壟斷。奧林巴斯等國外先進內窺鏡企業憑借其先發優勢和成熟的技術優勢,占據了國內內窺鏡市場的大部分市場。國內內窺鏡企業起步較晚,技術上與國外先進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國內內窺鏡生產企業普遍綜合實力較弱,以單一產品生產為主,缺乏產業鏈協同優勢,研發實力、銷售能力、售后服務能力較弱,因而所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小。目前國內內窺鏡市場主要存在兩大類競爭主體。
分類別看,硬鏡占據了內窺鏡市場的半壁江山,廣泛應用于喉鏡、鼻鏡、子宮鏡等觀察領域,尿道電切鏡、高頻電切手術用內窺鏡等有創手術場景,還有心血管內窺鏡等。而軟鏡(包括纖維內窺鏡和電子內窺鏡)及其治療器具的市場份額占比均在1/4左右,主要用于通過人體自然腔道進行的檢查與診斷,例如上消化道鏡、結腸鏡、支氣管鏡等,還有用于息肉切除等腔內手術用內窺鏡。
硬鏡市場外資企業占比超過80%
在硬鏡市場,由于其核心光學技術要求較高,我國的醫用領域市場主要被國外品牌占領。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首的內窺鏡微創醫療器械品牌以其先進的制造加工能力、領先的創新工藝水平、完備的產品系列及強大的品牌效應占據我國內窺鏡微創手術醫療器械市場的主導地位,尤其是三甲醫院等中高端市場。
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數據,在硬式內窺鏡類設備領域,卡爾史托斯、奧林巴斯、史賽克三甲企業占據市場份額超過80%。其中卡爾史托斯在三級醫院市場優勢更為顯著,奧林巴斯在二級醫院市場份額較高。國產企業主要包括沈陽沈大、杭州好克、桐廬醫療等企業,沈大是國內最早從事硬式內窺鏡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其整體市場份額約5%,其中在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分別為4.3%和7.5%。
軟鏡市場主要由日本品牌壟斷
軟式內窺鏡技術壁壘較高,主要由日本品牌壟斷。奧林巴斯、賓得、富士三家廠商幾乎壟斷國內軟鏡市場,其中奧林巴斯在中國市場及全球市場均占有超過60%的市場份額。國內不同等級醫院市場份額差距不大,奧林巴斯份額均為82-83%,顯示出極強的市場地位。
此前,國產軟鏡廠商有上醫光、上海成運、上海澳華、深圳開立等多家公司,但是產品主要以標清內窺鏡為主,一直集中在低端市場,產品有上醫光的VPU200、上海澳華的VME2800、深圳開立的HD320等。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幾年深圳開立和上海澳華陸續推出HD550、AQ200等高清內窺鏡產品,填補了國產高清內窺鏡的空白;此外,深圳英美達也正在開發全高清圖像處理、激光照明并結合人工智能算法的新型電子內窺鏡,有望更進一步加快國產高端內窺鏡產品發展。
國產軟鏡在一些小鏡子,例如可視喉鏡等方面也取得不錯發展,已經在低端市場取得較好的進口替代成果。例如,珠海邁德豪、浙江優億等公司,逐漸實現了便攜式喉鏡、可視插管鏡等低端產品的進口代替。
硬鏡市場中普外科市場份額占比最大
醫療內窺鏡在普外科、胸外科、兒科、婦產科等很多科室都是一項重要的診療工具。并且,在手術治療方面,技術發展水平較為成熟,在腹腔鏡下息肉切除術、心臟搭橋手術中均有應用。從簡單到復雜,從傳統治療手段逐漸升級到現代高科技的治療水平,醫用內窺鏡的推廣使用受到了廣泛認可。
在臨床應用中,根據中國知網相關數據表明,婦產、腹腔、腸胃、耳鼻喉、泌尿、關節等領域使用量較多,占比分別為5%、29%、15%、10%、16%、14%。
在中國硬鏡市場,普外科為市場份額占比最大的科室,其2019年的市場規模達到31.2億元人民幣(按出廠價口徑,下同),占據47.8%的硬鏡市場份額;其次為泌尿科和胸外科,市場規模分別為11.0億元人民幣和8.6億元人民幣,分別占據16.8%和13.2%的市場份額。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內窺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院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醫用內窺鏡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醫用內窺鏡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醫用內窺鏡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