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價格戰難持久 拼服務挖數據求長生
要研究中國的電子商務,當當網絕對是不能不提的一家公司,就像我們討論中國的互聯網必談瀛海威(中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一樣。當當網是國內第一家B2C商城,但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的先行者,其結局更像是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當然,與8848相比,當當網算是幸運的——8848早已人去樓空,而當當網也“僅僅”是跌入第二梯隊而已。
當當VS京東:“雙輸”的價格戰
1999年,李國慶和俞渝共同創立當當網,拷貝美國亞馬遜的模式,這也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俞渝能夠輕易做到的。當當網于當年11月開始試運營,主營業務是銷售圖書。次年2月,當當網首次獲得風險投資。有了資金的支持,當當網開始加速推廣活動,廣告、促銷和店慶等活動日益頻繁,這也為當當網帶來了龐大的流量和注冊用戶。2001年7月,在當時網絡環境遠不如現在的情況下,經營不到兩年的當當網訪問量便已超過50萬。說當當網是中國電子商務的成功先驅一點不為過。
隨著企業的發展,當當網不斷擴張其經營的品類,也不斷獲得風險投資的親睞,并在2006年7月之前已經完成三輪融資。在經營品類上,2001年6月,當當網正式上線音像業務,而在2004年之前,當當網還是主要以圖書銷售為主。2004年3月,當當網期刊頻道上線,同年4月,時尚百貨專賣店上線。到2008年10月,當當網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向綜合商城的轉變,成為國內領先的網絡零售商,當年實現銷售收入7.6億元。
然而,到2008年前后,隨著強勁對手的出現,當當網的輝煌似乎難以為繼?2007年10月,凡客誠品在北京成立,立志成為中國的快時尚品牌,像日本優衣庫學習,從零做起;2007年8月,由代理起家的京東獲得轉型電子商務后的第一筆融資,當年的銷售收入為3.6億元,2008年銷售收入攀升至13億元,超過當當網5.4億元。
2008-2011年間,中國網購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為79.85%,到2011年,中國網購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而當當網同期的復合增長率為67.78%,低于行業發展速度約12個百分點,2011年,當當網的營收為36.18億元。與此同時,當當網的競爭對手如凡客誠品、京東商場卻迅速崛起。據兩者的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凡客誠品實現營業收入32億元左右,京東商城實現營業收入309億元,但不幸的是上述三家企業無一盈利。
面對競爭對手的快速發展與擴張,脾氣向來暴躁的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坐不住了,開始與京東商場劉強東隔空對罵,在微博上“大打出手”。老總罵戰升級,企業則同步開啟價格戰實戰。
2010年12月末,京東商場CEO發布微博稱當當網在圖書供應上對京東實施封殺。與此同時,京東宣布“圖書價格直至為零”開啟了京東與當當網的第一輪價格戰。隨即,當當網公開反擊,宣布斥資4000萬元啟動3C、百貨、圖書等產品大幅降價,此后又再度加碼。
2011年3月15日,當當網率先按下了第二輪價格戰的“核按鈕”,當日即宣布“自即日凌晨起的48小時內,圖書/音響全場滿200元,將享受返還100元的待遇”。很快,競爭對手京東商城則推出“滿100返50、滿200返100”的策略來應對。兩強相斗,眾“和事佬”中不乏政府部門的身影。
誠然,價格戰是電子商務競爭的重要手段,但是價格戰的最終結局必定是兩敗俱傷,甚至傷及消費者。價格戰持續的最終結局是要不售假,要不出局。這也是淘寶商城曾出現大量售假商鋪的誘因之一。所以,價格戰最終的結局就是“雙輸”。
拼服務方為百年大計
網絡零售的本質就是零售,只是借助互聯網技術把線下的銷售搬到網絡,由此擴大銷售半徑。如果零售能擺脫地域和空間的束縛,貨物可以無限增加(只要能掌控),銷售半徑可以無限擴大(只要能配送)。
網絡零售的核心就是服務,價格也是服務的一部分,還包括支付便利性、UI友好性等等,這些在技術上都已經沒有問題,在各個電子商務平臺之間的差別也不大,于是只剩下價格戰了,但是價格戰的思維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思維,無法實現共贏,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電子商務環境仍停留在依靠價格戰博取“妃子一笑”的階段,國內更多的電子商務企業還沒有轉變到靠服務制勝的“正途”上來,仍徘徊在依靠某種力量先做規模,然后再考慮服務和盈利的問題。殊不知,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形成路徑依賴了。一旦規模萎縮,就嚴重威脅盈利能力,“規模”似乎成了電子商務的鴉片。
就像淘寶網一樣,依靠免費把競爭對手都打敗了,如今已經獨步江湖。但商業總是要盈利的,免費開店的淘寶網于是利用競價排名服務靠賣關鍵字盈利。免費的模式注定了淘寶必須把規模做上去,規模做不大就根本無法盈利。但是,以自營為主的當當網,顯然無法照搬淘寶模式,畢竟平臺性質不一樣,但它偏偏又有顆獨霸中國B2C的野心。于是,與京東商城的價格戰在所難免。
落后就要挨打。2008-2011年間,當當網年復合增長率低于網購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約12個百分點,而競爭對手凡客誠品、京東商城等則在期間迅速崛起,超越當當網,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重要角色。按理來說,當當網的優勢明顯強于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等,起步早,經驗豐富,積累了大批的注冊用戶,甚至是活躍用戶,但是偏偏被后起之秀超了,真的是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當當網的官方數據顯示,2008年時,其注冊用戶已經有4000萬人,每人消費一百元,一年的營業收入就是40億元,更何況還在不斷發展呢?但是偏偏就沒有發展起來,總結一點,就是服務沒有做好,而在這一點上,京東商城要比當當網做的好。
價格作為服務中的重要一環,但不是全部。價格戰是不可能培養有粘性的客戶的,只會慣壞消費者,得不到任何同情。“無利不起早”早已成了商人的標簽,你要讓消費者相信你“虧本大甩賣”,可能嗎?且無論是你的價格再低,消費者都認為是合理的——不賺錢你勞這門子神作甚?顯然,價格戰不是電子商務的出路。
一個人的購物偏好,完全會被他的購物歷史、瀏覽習慣所“出賣”,交流的過程也可以發現消費者的需求,這一點顯然是傳統零售無法做到的,而電子商務則可以實現。筆者認為,電子商務的出路,就是給予消費者除價格之外的更多其他收益,就是要深挖細掘做服務,充分挖掘消費數據,分析每一個消費者的購物偏好、職業、年齡等信息,建立交流的社區。在這一點上,電子商務企業比傳統零售企業擁有更大的優勢。
對于消費者來說,合適的推薦是樂于接受的。通過合適的推薦,無形中降低了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加速了獲取合適商品的速度,提高轉化率就成為可能。但是要做到讓消費者不排斥,則需要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做到推薦的合乎需求。此外,購買同一樣商品的人,肯定具有某種相似性,通過交流也能找到人在互聯網的存在感,粘性自然提高,進而提高購買的轉化率。
當當網已經在互聯網耕耘了那么多年,理應積累了大量的消費者數據,對比于京東商城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由于當當網對消費者數據缺乏深入的挖掘,也沒有建立相應的交流平臺,以至于消費者對其缺乏情感依賴,喪失了回頭的沖動。
可以說,當當網跌入第二陣營,與當當網沒有做好服務有莫大的關系,其他都是次要的。有了互聯網,價格都越來越透明,已經沒有多少利潤空間,再打價格戰只能是賠本賺吆喝,吸引了眼球和短暫的流量,對盈利增長卻無實質性幫助,這終究只是權宜之策,而做好做深做精服務才是電子商務的根本,才是B2C行業的長久之計。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