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銀行:立足農村 服務“三農”
據廣東省銀監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5月末,該省共組建村鎮銀行24家,已開業的21家,鎮銀行覆蓋全省15個市23個縣(市、區),并有4家村鎮銀行在鄉鎮增設了網點。統計數據顯示,該省已開業的21家村鎮銀行共吸引177家民營企業投資入股,投資總額達18.43億元,占村鎮銀行注冊資本總額的50%以上。
從廣東省的情況看來,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中國村鎮銀行發展論壇上透露出的信息顯示,相較誕生之際的種種光環,如今的村鎮銀行似乎欠缺一些令人振奮的因素,“新”味漸行漸淡。
銀行下鄉服務“三農”
隨著我國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及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農民、農業、農村對金融業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村鎮銀行,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市場極大的關注。
按照規劃,村鎮銀行設立的宗旨就是要實現親農、扶農、幫農、惠農、建“農民銀行”,城鎮銀行被賦予“立足地方、服務村鎮”的市場定位。
前瞻產業研究院村鎮銀行行業研究員劉吉偉分析指出,當前村鎮銀行主要面對廣大農戶及城鎮居民,這些群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客戶既包括農戶及城鎮居民,還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等,貸款既有生產性貸款,也有生活性借款如教育、農資投入、醫療、建房等。
2006年底,我國放寬對村鎮銀行的資本準入,支持和引導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設立村鎮銀行;2007年,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區)開始實施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到2009年末,全國有148家村鎮銀行開業;到2010年,全國已組建成立349家村鎮銀行。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11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已從工作啟動時的2945個減少到1696個,實現鄉鎮機構和服務雙覆蓋的省份(含計劃單列市)從工作啟動時的9個增加到24個;截至2012年3月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740家,其中開業665家,正在籌建75家,已開業的村鎮銀行總資產達到2653億元,實現盈利16億元。
從經營情況看來,截至2011年末,全國已開業村鎮銀行各項貸款余額1316億元,80%以上用于“三農”和小企業,其中農戶貸款余額435.5億元,小企業余額631.5億元,中西部貸款農戶數占到全部貸款農戶數的70%以上。已開業村鎮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30.5%,總體上運行平穩,風險處于可控范圍。
在經營效益方面,村鎮銀行經過幾年短暫發展,部分村鎮銀行已經盈利。前瞻產業研究院根據上市銀行的數據分析證明,上市銀行旗下多家村鎮銀行盈利狀況良好,發展前景較為樂觀。
數據顯示,建設銀行的16家村鎮銀行在2011年實現凈利潤0.24億元;農業銀行位于湖北、內蒙古、陜西、安徽的4家村鎮銀行也分別實現凈利潤485.92萬元、396萬元、174.51萬元和459.13萬元;浦發銀行的13家村鎮銀行截至2011年末實現稅前賬面利潤1.93億元;民生銀行設立的村鎮銀行盈利速度較快,截至2011年末,該行共設立18家村鎮銀行,實現稅后凈利潤合計1.90億元,平均每家銀行稅后盈利1055萬元。
然而,由于銀監會將村鎮銀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發達縣域農村地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鎮銀行的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組建的村鎮銀行數為726家,但離“2011年底前成立1027家”的目標少了近300家。同時,全國村鎮銀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截止2011年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為726家,在已組建機構中,有473家設在中西部省份,占比60%,而經濟較發達的東部、華南地區則發展緩慢。
此外,隨著我國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民間自由借貸、地下錢莊、合會、民間集資等形式的非正規金融活動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日益活躍。有調查顯示,我國東部地區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已有一定規模。
前瞻產業研究院村鎮銀行行業研究員劉吉偉認為,隨著農村信貸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些資金需求僅靠傳統的、非正規的農村金融是無法滿足,需要推動現代金融、正規金融的發展,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可以彌補農行撤離所留下的農村商業金融空位,以商業性的原則在農村開展金融業務,有效完善了農村金融體系。
路漫漫其修遠兮
村鎮銀行是作為“在農村地區設立,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而設立的金融類機構,但由于農村、農業及農民具有一些“天然弱點”,如抵押物不足、農業弱質性隱含的還貸風險和非生產性借貸等,且農業具有投資回報周期長、盈利能力有限、抗風險能力弱等缺點,在發展的初期,大型商業銀行投資發起村鎮銀行的熱情尚未被完全激發,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村鎮銀行發展較為緩慢。
具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及鄉鎮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貸款少,家庭儲蓄少,交易成本高,資金盈利率低,貸款缺少抵押品,固定資產有限,交通條件差,市場分割,信息不對稱風險大,農業生產周期季節性特征,收入波動大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農村農戶、個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尤其有限。因此,截至2011年末,全國組建的村鎮銀行數為726家,但離“2011年底前成立1027家”的目標仍有301家的差距。
除了村鎮銀行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缺陷”,與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其他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新生的村鎮銀行還存在自身發展的不足。
前瞻產業研究院村鎮銀行行業研究員劉吉偉分析指出,村鎮銀行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斷,銀行網點少、人手不足、結算不通,缺乏農村金融服務經驗,并在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的夾擊之下,市場空間較為狹小,且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在信貸產品、創新服務、貸款規模、科技支撐、客戶資源、品牌效應等方面缺乏市場競爭力,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新興業務更是無從談起。
此外,村鎮銀行作為市場化經營的金融機構,資本金來源、風險控制水平等方面,也與成熟的城市商業銀行存在較大差距,但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目前狀況有所改觀。
2012年5月26日,銀監會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提出,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為15%,傳達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積極信號,民間資本將有望積極拓展村鎮銀行及其他類金融市場主體的資金來源渠道,為推動農村金融服務、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風險控制方面,村鎮銀行組織架構簡單,風險防控能力薄弱,并受自身規模、資金實力、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影響,在應對信用、操作等各種風險上存有一定缺陷。但截至2011年3月末,我國村鎮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30.5%,到當年5月末,不良貸款率僅為0.12%、撥備覆蓋率高達810%,村鎮銀行行業整體風險控制情況較好。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2-2015年中國村鎮銀行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2版)》(以下簡稱《報告》)分析認為: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農村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路徑與促進農村居民就地就業的主要渠道,村鎮銀行服務這“三化”與縣域經濟,從宏觀來說也是在服務“三農”。
《報告》還提出,村鎮銀行的發展壯大,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的發展:支持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資金困難,是村鎮銀行的第一步;待有了自己固定的服務區域,逐步引進保險、租賃、擔保等金融業務,即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三階段,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明確,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并隨著農業產業化鏈條的延伸、規模化經營和民營企業的興起,村鎮銀行所具備的現代商業銀行的本質屬性,將得以充分顯現。
劉吉偉也認為,村鎮銀行控股公司形式只是戰略發展的第一步,將來還可以演變成純粹型農村金融控股公司,涉足銀行、證券、保險以至其它更為廣闊的領域,成為高效合理的農村產業整體服務平臺。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