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占領中國奶粉市場60%的交易額
今年1-10月,我國進口奶粉37.9萬噸,同比增14.5%,進口額13.9億美元,同比增25.5%,我國進口奶粉從2008年的14萬噸迅速增長至2010年的48萬噸,洋品牌奶粉在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銷售總額的比例也已高達60%-65%。此外,目前中國內地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中,有5個為外國品牌。
洋品牌奶粉價格越漲越受追捧,本土奶粉努力賣乖消費者依然不買賬。一迎一拒之間,洋奶粉已經悄然拿下半數中國奶粉市場。
洋奶粉橫行中國
自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以來,我國的奶粉市場發生了劇烈震動,國產奶粉在民眾心中形象一落千丈,銷售狀況也慘不忍睹,而與此同時,諸多的洋品牌奶粉卻緊緊抓住這個“人”賜良機,大舉挺近中國并迅速占領了中國奶粉市場銷售總額的60%以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1年11月中國乳制品行業月度市場監測分析報告》顯示,今年1-10月,我國全國累計生產乳制品1937.59萬噸,同比增長12.8%;生產液體乳1678.07萬噸,同比增長12.72%,其中10月份生產乳制品208.49萬噸,同比增長10.22%;液體乳179.91萬噸,同比增長8.53%。
《報告》還顯示,今年1-10月,我國進口奶粉37.9萬噸,同比增14.5%,進口額13.9億美元,同比增25.5%。而從奶粉的種類的進口情況來看,10月進口脫脂奶粉量累計同比增長40%,單月價格同比漲12%,全脂奶粉累計進口增長7%,單月價格增速3%。
在目前中國內地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中,有5個為外國品牌,洋品牌和進口奶粉的市場份額迅速擴大。目前,洋奶粉品牌在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銷售總額的比例已經達到60%-65%。
洋品牌奶粉價格水漲船高,卻仍然深受追捧。2008年我國奶粉進口量僅為14萬噸,到2010年已達48萬噸,2年間暴漲超過240%。今年1-10月,我國共進口奶粉37.9萬噸,同比增14.5%,其中從新西蘭進口31.3萬噸、澳大利亞1.63萬噸、美國1.78萬噸,進口均價為3662美元/噸,同比漲9.5%。今年前十個月,我國奶粉進口總額達到13.9億美元,同比增長25.5%。10月份,進口奶粉均價攀高至3825美元/噸,同比漲2.7%。
美國農業部曾預計我國今年將進口50萬噸奶粉,但從前十個月的形勢推斷,該目標將難以達成,但預計明年一季度我國奶粉進口量仍將大幅上漲。
隨著洋品牌進口奶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其質量安全問題也被日益關注并屢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而自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新國標實施以來,本土知名品牌的新品經陸續上市,銷售業績穩步上升,得到了一個喘息和反擊的機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乳制品行業研究員吳朝瑜認為,洋品牌奶粉占據國內市場交易總額超過60%,這與國內奶粉事件后國人對洋品牌奶粉的追逐有關,洋品牌奶粉在中國的總銷量雖然不大,但其售價較高,附加值也高,銷量更是在節節攀升,所以交易額占60%以上也就不難理解了。
“新國標的實施從整體上大大提升了國產品牌奶粉的核心競爭力,國產奶粉應該抓住新國標所賦予的這一歷史性機遇,在提升自身形象的同時,要敢于對外資品牌發起全面挑戰,奪回本應屬于自己的市場。”吳朝瑜指出。
洋奶粉的進口產業鏈
08年奶粉市場地震之后,國內乳制品廠商為迎合國內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中國不僅從國外進口奶粉,還直接進口奶牛,甚至連這些奶牛的草料都依賴進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1年11月中國乳制品行業月度市場監測分析報告》顯示,今年1-10月,我國一共進口奶牛76721頭,進口額高達1.96億美元,僅10月份就進口10966頭奶牛,進口額為3035萬美元,預計全年進口量有望達到10萬頭。10月份進口奶牛數量前三位的省份是遼寧、內蒙古和山東,進口量分別為6065頭、2759頭和2142頭。
供應進口奶牛食用的進口草料主要包括苜蓿草和燕麥草。隨著奶牛進口數量的劇增,我國進口苜蓿草和燕麥的量也與日俱增,僅今年前十個月進口草料就高達20.52萬噸。
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苜蓿草進口量高達19.35萬噸,同比增長10.86%。雖然苜蓿草價格持續上漲,但10月份我國苜蓿草進口量仍高達3.12萬噸,同比增長18.04%,進口額1228.4萬美元,同比增加68.1%,進口均價為394美元/噸,同比增加42.75%。預計全年有望達25萬噸,涉及金額6670萬美元,增長率約為42%。我國進口的苜蓿草主要來自于美國。
燕麥草方面,今年1-10月,我國共進口燕麥草1.16萬噸,且全部進口與澳大利亞。
前瞻產業研究院乳制品行業研究員吳朝瑜認為,國內乳制品行業經過幾次大的安全事件以后,生存環境已經相當脆弱,國內乳企在發展依然困難重重。隨著國外的奶制品的涌入,甚至是奶牛及草料都一起來,那國內的奶農、乳制品企業的生存環境勢必更加惡劣。
吳朝瑜指出,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國內乳企的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困境,那國內乳企相對于洋品牌的地區優勢可能也會消失殆盡,消費者的信心也只會越來越弱,洋品牌或將全面超越本土品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