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解讀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發展現狀 行業已經進入4.0階段!
行業跨越,政策先行
醫療健康行業關乎國民身體健康,具有強監管的特性,在互聯網化歷程中,政策管控一直是行業發展的較大限制因素。自2000年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行業新業態涌現,一系列互聯網醫療和醫藥電商的政策出臺,為互聯網和數字化醫療服務能力的發展指明方向,但是互聯網醫療健康,身兼“醫療衛生”和“互聯網技術新興”兩大屬性,其政策導向并非“一帆風順”。
如2014-2020年期間,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便經歷了放寬-收緊-再放寬的過程。
進一步細究,回顧政策發現,長期以來,國家對于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的政策導向并不明確,直到醫療供給側改革逐步開展,至2018年,政策才逐漸放開明朗,規范、鼓勵、支持行業的發展。現將政策導向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0年前是“寒武紀”,寒武紀時期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和發展,而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則出現少量OTC藥品的線上銷售試點;第二階段,2011-2014年是“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后一個紀,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眾多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新時期的到來。我們看到政策上首次出現了第三方互聯網試點平臺和遠程醫療服務的政策意見。
第三階段,2015-2017年是“冰川期”,網售處方藥禁售的政策使得行業發展陷入停滯;到了第四階段,2018年以后是“侏羅紀”,侏羅紀是一個裂變的時代,大陸開始分裂,生物發展史上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開始迅速發展。同樣,在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一些企業展現出領軍姿態,各類創新創業公司百花齊放。
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發展
1、發展階段
目前為止,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2010年以前,中國互聯網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還在萌芽期,醫療、醫藥資訊、疾病知識科普是這個階段的主旋律也是眾多醫藥零售、醫療服務的產品前身。
而進入2011年后,進入第二發展階段互聯網電商穩步發展,玩家以單個產品/服務介入醫療流程;這一階段政策細化,但信息不對稱、信息溝通效率較低仍為這一階段的主要問題。第三階段從2015年開始,持續到2017年,其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商業模式仍未成熟,但這一階段較為注重支付場景的搭建;2018-2019年為第四階段,互聯網醫藥電商開始合法地滲透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線下藥品市場互聯網醫療玫策趨于明朗,頭部玩家跑馬圈地構建護城河,布局生態體系。
此刻看2020年,行業頭部玩家持續布局生態體系,價值鏈上各類玩家加速入局,構建新場景、形成行業新格局。
2、發展規模
2020年開始,我們認為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將進入4.0階段的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各類頭部玩家持續布局生態體系,依據各自的核心優勢縱向或橫向延伸。各類價值鏈玩家也將加速入局,新工具、新場景和新入口將持續出現,形成新的格局。
隨著處方藥線上銷售的解禁,醫藥電商的滲透率將進一步上升,據艾昆緯預測,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藥B2C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76億人民幣,預計2023年達到427億人民幣。隨著各類新玩家入局、政策規范以及互聯網醫保的賦能,互聯網醫療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綜合各界數據預測,互聯網醫療市場有望在2020年突破940億人民幣。。
3、細分市場
細分市場看,現階段互聯網+健康醫療主要分為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藥電商、互聯網醫保、線上公共醫療服務以及其他等。不同細分領域商業模式也有所不同,如互聯網電商,其行業玩家主要包括互聯網/科技企業,上述企業在平臺以及技術領域有著豐厚積累;同時還有獨立醫藥電商平臺,渠道是這一類型的優勢;而其玩法則較為尋常,與互聯網的結合仍處于較低水平;其他領域商業模式則有值得探索的可能,如醫生社交則是社交網絡與醫療健康的結合,而信息系統服務提供商,則催生出了全新的業態參與者。
展望未來——行業快速發展的支撐力
1、人口老齡化致醫療服務需求頻次提升
受整體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的影響,我國老齡化進程日益加速,2000年至2018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從1.26億增加到2.49億人。同期,老齡人口占比從10.2%上升至17.9%,提升幅度超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預計到205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3.29億人,占比達23.6%。
老年人口罹患各類急慢性疾病機率較高,在老齡人數增加的前提下,對醫療資源的使用和醫療費用支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以2015年上海市常駐人口統計為例,人口占比不到20%的老年人口,發生急診人次占全市總量的60%,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占全市總量的60%和50%。人均醫療費用相對高于其他年齡段人口,醫療健康體系的負擔將隨之不斷加重。
2、人口老齡化致醫療服務需求頻次提升
老齡化增速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我國慢性病的患病比例高居高不下。肥胖、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胃炎、腸炎)等各類慢性疾病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
一方面,高血壓等慢病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我國人均壽命由1950年的45歲提升至2016年的76歲,未來老年慢病患者數量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在不健康的膳食結構、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壓力下,亞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為慢病的誘發因素,如吸煙、高鹽高脂飲食等,易加速人體動脈粥樣硬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超重、肥胖等因素則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并被認為是II型糖尿病重要的發病機制。
在慢性疾病治療中,除了臨床診療服務,患者更需要連續、常態化的健康管理服務,包括相關指標監測、慢病用藥的購買和配送、定期診療安排等。個性化用藥和慢病綜合管理將逐漸成為主流趨勢。
3、數字化——未來消費主力數字化特征愈發顯著
不同于年長的患者,“千禧一代”和互聯網原住民“ Z世代” 群體的數字化基因深刻改變了他們的醫療行為和路徑。過去被動、主要依賴線下、醫生單向的醫療行為,已經被主動、利用高科技和線上工具、醫患雙向的診療行為所取代。人們也開始利用高科技可穿戴設備追蹤健康狀況、社交媒體進行信息收集等。
預計到2030年,20-40歲年齡段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將占據人口比重的30%。這一人群同時還將深深影響其他年齡人群的消費決策:其祖輩/父輩(60歲以上人群,占總人口的24%)、其子女(占總人口的9%)。因此,預計將有約60%的人口會帶有數字化基因。
擁有強大數字化基因的消費者,在醫療行為和路徑中,將更多地選擇在線診療入口和購藥渠道。
4、消費升級——促進對于預防保健的全健康生命周期管理需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中高端消費群體涌現,中產階級人群的快速增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為消費升級奠定了基礎,傳統與單一的產品和服務已經無法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
消費人群對產品的療效和體驗、醫療服務的質量,以及產品+服務一體化的健康管理,都產生了更高的需求和標準。
小結
故根據以上支撐力預判,新時代大眾消費者的線上化、個性化、升級化的需求,仍沒有被很好地滿足。在COVID-19疫情期間,互聯網+展現了其在新場景下,有效緩解醫療資源供給壓力、滿足醫療服務新需求的能力,在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傳統醫療服務供給體系和大眾對醫療服務需求發生轉變的背景下,相信由互聯網+賦能,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和相關互聯網+產業必將大有作為。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健康醫療大數據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健康醫療大數據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健康醫療大數據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健康...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