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19年財報終于公布 美國重拳出擊下的華為展現頑強生命力
2019年5月5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這份清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而設立的出口管制條例,在未得到許可證前,美國各出口商不得幫助這些名單上的企業獲取受本條例管轄的任何物項。根據這項政策,美國政府限制向華為銷售美國制造的商品,以及在國外制造的少數包含美國技術的商品。華為設備中美國產零配件的進口受到較大影響,2019年對于華為無疑是艱難的一年。
大量儲備保障銷售收入持續增長
根據華為發布的財報,2019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在美國限制對華為技術出口的情況下,依然實現業績增長實屬不易。主要受益于華為高層長期以來對美國技術進口的謹慎態度以及完善的提前準備工作。多年以前,華為就已意識到美國先進芯片和技術的供應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因此華為早已開始實施一項名為“極限生存”的計劃,為其供應鏈準備了數量眾多的備選公司。此外,華為在美國發布禁令前就已囤積了一年使用量的所需關鍵美國產零部件。正因如此,美國禁令發布以后,華為憑借其大量儲備將事件對其銷售業務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為其2019年業績的穩步增長提供了極大保障。
雖然2019年華為整體銷售收入并未收到較大影響,但從華為地區銷售收入上仍能看出華為2019年為穩定收入做出的極大努力。2019年,華為亞太地區收入為705億元,同比減少13.9%,主要就是因為受到了一些國家運營商市場投資周期波動、消費者業務不能使用GMS生態(美國禁令迫使華為設備下架GMS)的影響。為彌補亞太地區業務收入下降的缺口,2019年華為將在中國地區與美洲地區的銷售規模分別擴大至5067億元與525億元。
變革業務結構尋找新機遇
2019年華為三大業務板塊: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收入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2967億元,沒有延續2018年下降趨勢,同比增長3.8%;企業業務收入897億元,同比增長8.6%;消費者業務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為華為三大主營業務中收入增幅最大的業務板塊。
華為創辦初期以運營商業務起家,長期以來運營商業務均是華為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業務板。但2015年開始華為逐步加大其手機品牌的營銷力度,華為消費者業務以高速擴張態勢迅速搶占市場份額。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超越其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業務板塊。2019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2.4億臺,消費者業務占比為54.4%,首次超過50%。
此前,華為除了擁有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三大業務板塊之外,還擁有 Cloud&AI 產品與服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兩大部門。2020年,華為調整了組織構架,將 Cloud&AI BU(部門) 升級為 Cloud&AI BG(事業群),該業務以智能盤算為主題。自此,華為主營業務板塊由3個升級為4個以拓寬現有業務尋找新機遇。2020年華為財報將涵蓋Cloud&AI業務經營數據。
提高研發支出應對技術進口難關
雖然受益于華為早前展開的“極限生存”計劃,2019年華為展現了較強生命力。但考慮到華為零配件儲備無法長期支撐以及安卓關鍵技術GMS(GMS是Google開發并推動Android的動力,目前提供有Search、Search by Voice、Gmail、Contact Sync、Calendar Sync、Talk、Maps、Street View、YouTube、Android Market服務)被限制使用,華為2019年繼續加大研發投入。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1317億元,同比增長29.7%,占全年銷售收入15.3%。此外,華為負責人公開表示2020年華為研發投入將繼續增加。
華為增加的研發投入一方面用以加強華為自產的HMS系統的研發與應用以彌補GMS下架為客戶造成的體驗缺失。另一方面,美國禁令為華為敲響了警鐘,如果華為無法建立一套專屬供應鏈應急系統,過多依靠外部進口,華為經營風險程度將會較高。2019年美國將華為列為黑名單,華為可以轉向三星、臺灣MTK以及展訊購買芯片,但是作為我國領先且在世界擁有較大影響力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的發展受我國政策、經濟、外交等方面變化的影響不可忽視。只有盡最大可能實現尖端設備(例如華為如今的研發重點5G)從芯片到系統的自產供應,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雖然自產供應鏈的建立成本較高,用于日常經營的可能性不大,但起碼要保證自產供應鏈在應急情況下能夠順利開啟并投入使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凈利潤仍正向增長但增速放緩
受研發投入大幅增長影響,華為2019年凈利潤增幅僅為5.6%,較2018年下降19.4個百分點。但整體來看,華為能在2019年保持凈利潤的正增長就已經表明企業在美國發布禁令的第一波沖擊下站穩了腳跟。
2020年華為挑戰與機遇并存
美國政府限制升級
2019年,面對美國政府的施壓,為維護正當權益,華為向美國聯邦法院兩次提起訴訟。
但訴訟似乎并未替華為爭取到其應得權益。2020年,美國預計加大對華為制裁力度。根據現行法規,如果美國制造的組件占總價值的25%以上,美國可以要求獲得許可或阻止從其他國家運往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但現有相關消息稱美國商務部已經起草了一項規則,將對華為出口的上述門檻降至10%,并將范圍擴大至包括非技術產品,如包含非敏感芯片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美國商務部還起草了一項新法規,以擴大所謂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根據該規則美國將對基于美國技術或美國軟件制造的外國商品進行監管。
盡管美國幾乎禁止其公司向華為出售產品,但美國公司的某些零件仍保留在最新的華為智能手機中。根據拆解結果,華為最新機型P40的射頻前端模塊仍生產自美國三家芯片公司Qualcomm(高通),Skyworks和Qorvo。通過在一個電話設計周期內更換許多美國組件,華為已經表現出了韌性,但P40對Qorvo和Skyworks芯片的繼續使用也表明,打破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太困難了。RF前端模塊是模擬芯片的一種形式,在這一領域,目前美國仍然占主導地位。
雖然華為負責人任正非曾公開表示美國限制對華為公司的業務運營雖會造成生態方面的影響但程度不大,但根據華為新機型P40的拆解結果來看2020年美國限制升級風波對華為來說必將是新一輪的挑戰。
新冠疫情推動5G建設
美國的打擊對華為全球5G業務帶來了較大影響,至少為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2019年華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跟客戶、合作伙伴以及相關政府監管機構溝通解釋。但仍有少數選擇了華為2G、3G和4G技術的客戶沒有繼續選擇華為的5G技術;或者部分區域沒有繼續選擇華為的技術。
短期內5G進度或許會放緩,但是長期來看5G技術將會長足而猛烈地改變人們的生活。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為世界經濟以及民眾生活均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但此次疫情也恰好突出了對通信技術的需求。面對爆發的疫情,對抗的方法除了醫學,還有通信科學。人類在自然界下頑強生存,未必是以直接對抗的方式實現,也可能通過其他文明的方式實現,人類數字化服務終將成為現代文明進步的趨勢。
轉危為安拭目以待
2019年由于儲備足夠外加上半年良好態勢的業務慣性對沖了部分下半年的制裁風波,華為得以抗住沖擊,但2020年對華為而言必然是艱苦奮斗的一年,面對即將耗盡的儲備,即使華為已盡全力重建供應鏈,新型供應鏈的持續性以及新型供應鏈下的產品與服務能否獲得較好的市場反饋仍待驗證。雖然前路艱難,華為一直以來的生存式危機感也必將使華為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能否抓住機遇挺過危機,值得拭目以待。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通信產業(ICT)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通信產業(ICT)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通信產業(...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