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和旅游行業市場發展現狀 文化保護活動取得重要進展,非遺傳承人機制逐漸完善【組圖】
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發展歷程中國很早便開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如建國后進行的對一些文化遺產的調查、記錄、保護工作。然而,中國真正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在進入21世紀以后才開始的。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文物業機構數10160個,從業人員16.3萬人。
文物遺產機構數呈穩步增長趨勢
2018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文物機構10160個,比上年末增加229個。其中,文物保護管理機構3550個,占34.9%;博物館4918個,占48.4%。年末全國文物機構從業人員16.2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1萬人。其中高級職稱9682人,占6.0%,中級職稱20679人,占12.7%。
2018年末全國文物機構擁有文物藏品4960.61萬件,比上年末增加109.95萬件/套,增長2.3%。其中,博物館文物藏品3754.25萬件/套,占文物藏品總量的75.7%;文物商店文物藏品751.40萬件/套,占文物藏品總量的15.2%。
2018年全國各類文物機構共舉辦陳列展覽27919個,比上年增加1874個。其中,基本陳列13676個,比上年增加651個;臨時展覽14243個,比上年增加1223個。接待觀眾12238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6%,其中未成年人29665萬人次,增長2.6%,占參觀總人數的24.2%。
文物保護活動取得重要進展
近幾年,我國文化保護活動取得重要進展,非遺傳承人機制也逐漸完善。首先在文化保護活動方面,2018年文旅部啟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開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本體構成核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整理工作。開展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評估,推進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此外,經遠艦、“上海長江口二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進展,西藏舊石器遺址,陜西石峁、蘆山峁遺址,新疆石城子遺址獲重大發現。開展“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推動與騰訊、百度、網易、中國移動等戰略合作深度拓展。
在非遺傳承人機制方面,文旅部完善研培工作機制,拓展覆蓋范圍,深入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8年5月,文旅部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確定112所院校參與2018年研培計劃。繼續探索新門類非遺項目的研培試點,支持中央民族大學在湖北舉辦民間文學類非遺傳承人群研修交流活動。
2018年,文旅部公布1082名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截至2018年末,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2項。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01億元支持建設26個國家級非遺保護利用設施,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做...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