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演出行業產業鏈及發展趨勢 觀眾向年輕化方向發展【組圖】
我國演出行業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我國傳統特色文化與現代表演藝術的不斷結合,演出行業的產業結構也逐漸清晰,目前我國演出行業可以分為演出場所、演出經紀、文藝表演、舞美工程及盈利收入實現五大部分,其中文藝表演團體是最主要部分。我國藝術表演團體數量不斷增加,演出事業經濟規模逐漸擴大,消費群體以女性為主,觀眾向年輕化趨勢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演出事業歷史悠久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各地區及各民族都有傳統特色文化存在,雖然有的地區和民族的特有傳統文化已經隨時間的流逝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現存多種多樣的特色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文化瑰寶。隨著新興表演藝術形式與傳統文化的不斷結合,我國演出行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成熟的產業體系,主要由演出場所、演出經紀、文藝表演、舞美工程及盈利收入實現五大部分組成。演出行業并沒有明顯的上下游關系,但是其中較為地位較為重要和突出的為文藝表演團體和盈利收入實現兩大模塊。
藝術表演團體數量不斷增加,演出事業經濟規模逐漸增大
隨著傳統文化演出與現代表演藝術的不斷結合,我國演出事業不斷壯大。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藝術表演團體數量達到1.57萬個,較上年同比增長27.64%,2012-2017年藝術表演團體數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6.55%,2018年我國藝術表演團體數量約為1.82萬個,較上年增長15.92%。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印發,為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明確了主攻方向。其中提到,穩妥把握和處理好文化消費商品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的關系,促進包容審慎監管與開放準入有效結合,努力提供更多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我國文化娛樂內容消費成為剛需,且處于高速增長階段。2018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到514.11億元,較上年增長5.03%。
消費群體以女性為主,觀眾向年輕化趨勢發展
隨著演出形式的不斷改革,以及流行文化的不斷滲透,男性觀眾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在演出行業總體消費趨勢上,目前仍是以女性為主,女性消費群體占據全部人群的63%,但是在細分行業中,如曲苑雜壇、演唱會、音樂會等,男性消費群體比重呈逐漸上升趨勢,更多的男性觀眾由觀看體育賽事轉為觀看現場演出。
隨著95后的初入職場以及90后的收入日益穩固,1990年代中葉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逐漸成為現場娛樂的消費主力。數據顯示,現場娛樂票務市場用戶中,24歲以下人群占比攀升至14.8%,30歲以下人群占比達到42.4%,這一群體為文娛消費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現場演出觀眾向年輕化趨勢發展。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演藝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主要分析了國際演藝產業現狀與經驗借鑒;中國演藝發展環境和現狀;主要細分市場(音樂演出、話劇演出、曲藝演出、兒童劇演出)的市場分析;中國重點區域演藝產業的發...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