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生物識別技術行業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分析 不同技術將相互整合【組圖】
市場規模高速增長
生物識別指的是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技術。按不同的識別方式,生物識別技術可分為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手形識別和人臉識別。
我國生物識別技術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基本與國外同步;但由于國內市場需求有限,1990-1997年期間,國內廠商只是充當了分銷商和系統集成商的角色,負責進口國外產品,進行增值分銷,或作一些簡單的集成應用如門禁系統等。
1998-2002年,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技術和產品,中國廠商在產品研發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突破,逐漸攻克了核心軟件、硬件處理平臺、采集器件、以及應用系統設計等難關,最終開始有少量國內設計和制造的產品出現。
2003年以來,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產品體系已建立,技術標準逐漸完善,行業內公司數量激增,產品成本已大幅度下降,技術已獲得客戶廣泛認可,各領域應用漸趨普及,行業體系也已成型,并誕生了一批在細分市場具有領導優勢的公司。
隨著生物識別技術日趨成熟及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我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2002年,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規模僅有0.8億元;到2017年,市場規模已大幅增長至142.3億元。
未來我國還將在信息技術、信息安全、金融交易、社會安全等領域推動生物特征識別標準化工作,并推動傳統的以門禁、考勤等為主的低端應用開始向信息安全、金融支付等高端應用演化,我國生物識別產業還有一個高速增長期。預計到2023年,中國生物識別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79億元。
各類生物識別技術應用來看,指紋識別技術最成熟且成本較低,應用范圍廣泛,普及率較高,占比為36%,手形識別作為與指紋識別關聯性較大的技術,市場占比為26%。而技術難度更大的人臉識別、聲紋識別、虹膜識別分別占比為16%、11%和11%。
生物識別技術在具體應用場景方面,考勤系統、門禁(鎖)系統、警用系統依然是生物識別技術主要的應用市場,合計占比為98.5%;具體應用領域來看,企業、政府和軍方是生物識別技術主要需求方,合計占比達到71%,而其他市場的占比均未超過10%。
相互整合成重要方向
首先,自動識別技術相互整合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一方面,生物識別技術與其他的新興自動識別技術,如射頻卡、智能卡、二維條形碼、RFID等未來有進行結合的可能;另一方面,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語音識別等互相結合,形成多重生物識別技術,能大大提高識別的準確性。
其次,通過初級產品的投放使用,種種弊端正在被不斷發展的技術所克服,生物識別產品將在產品成本下降、功能完善、高識別率、尖端化方面繼續發展。預計未來幾年,一批高端生物識別產品的問世,即三維紅外線面部識別門禁系統、實時面部識別被動監測以及訪客管理鑒定系統都將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最后,未來一段時期,國內金融領域將成為生物特征識別應用的重要領域。隨著技術的進步,在銀行等金融領域的內控管理和客戶身份認證方面的應用需求更加迫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往用U盤認證的方式將被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代替,因為生物特征具有不可抵賴性。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主要分析了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的發展背景;全球生物識別技術行業的發展;中國生物識別技術行業的發展;中國指紋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以及語音識...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