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業機器視覺行業上游發展與市場競爭分析 上游底層開發外企強勢,國內廠商急起直追【組圖】
一、我國企業數量穩增,主要分布于價值鏈低端
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機器視覺企業和中國本土的機器視覺企業(不包括代理商)都已經超過200家,產品代理商超過300家,專業的機器視覺系統集成商超過70家,覆蓋全產業鏈各端,且我國工業視覺企業數量(不包括代理商)目前每年保持20%左右的數量增加。盡管企業數量呈增長態勢,但從總體競爭格局來看,國外大多數工業視覺制造商具備從核心軟硬件到系統集成的產業鏈優勢,中高端市場幾乎全部由國外具有深厚行業背景的品牌產品壟斷,擁有較為穩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水平。中國制造商多集中在技術含量和價值量都相對較低機器視覺系統集成及設備組裝上,且企業規模和集中度也相對較低。GGII的調研顯示,我國工業視覺前20公司營收約占中國整體市場規模37%左右,國內尚未出現有主導地位的龍頭企業。
二、基于PC的工業視覺系統:核心軟硬件為國外品牌主導
底層開發是工業視覺價值量最高的部分,核心軟硬件成本占據工業視覺總成本80%。在底層開發方面,尤其是在工業鏡頭、工業相機、底層軟件系統等技術壁壘高,利潤率高的部分,康耐視和基恩士等國外企業有著深厚的研發背景,具備核心軟硬件的技術優勢,搶占絕大部分市場,且毛利率較高,基恩士的毛利率近幾年毛利率可達50%以上,也普遍享有20%-30%的高凈利。
在光源和圖像采集卡領域我國企業價格和規模生產優勢明顯,但市場容量相對較小。鑒于工業視覺行業大有可為,國內廠商也試圖采用多種路徑進入底層開發市場對國外產品進行替代,例如從安防等視覺相關行業向工業領域滲透、從光源等低價值硬件向高價值硬件布局、從中下游代理和系統集成向上游核心零部件延伸等。
1、光源行業競爭較為激烈,國產化相對充分。
國外較大的光源廠商有日本CCS和美國Ai等,由于國內的廠商在整個領域進入較早,行業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且具有性價比優勢,光源成為我國工業視覺產業鏈中國產化最為充分的一環。整體來看光源產業市場競爭還是相對激烈,企業利潤率較低,還沒有專門從事光源生產的掛牌企業。工業視覺光源廠家主要坐落在華南地區的東莞、深圳,也有不少企業分布在江浙滬和北京。東莞的OPT(奧普特)是國內市場占有率最大的生產商,擁有38大系列標準光源產品和100000種型號非標光源,并將業務延伸至系統集成服務和其他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其他出貨量較大的企業包括東莞的沃德普、上海的緯朗光電等。
2、國內廠商具有生產各類鏡頭的能力,但高端的工業鏡頭仍大量依賴進口
國產鏡頭在在光學指標上隨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力,但也僅低端市場的應用相對比較成熟。目前我國工業鏡頭市場的國外品牌有德國施耐德、Linos、美國Navitar、意大利Opto、日本CBC Computar、KOWA等,大多是老牌鏡頭廠商,技術積累雄厚,品牌影響力較大,在高端市場優勢仍較大。但國內廠商在工業鏡頭領域發展迅速,大多體量相對較小,走高性價比路線,布局中低端市場,如東莞普密斯。但也已經有一些企業能夠提供全系列工業鏡頭,涉足高端產品,如深圳東正光學、昆山慕藤光等,東正光學的線掃系列鏡頭已應用華為、比亞迪、富士康的生產檢測當中。從技術來看,國內廠商的鏡頭制作工藝雖然和國外老牌廠商相比還有差距,但已經能夠滿足工業視覺系統的基本需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信任度或成為國產鏡頭需要攻克的難點。
3、工業相機市場由歐美品牌主導,且歐美品牌近年在中國市場獲得快速增長
工業相機主要依賴進口,以歐美品牌為主,如瑞士Baumer、德國Basler、德國AVT、加拿大PointGrey等。國外品牌由于布局早,在近年國內工業相機需求增長下率先收益。國內廠商也在一些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如大恒圖像、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等。大恒圖像是大恒科技間接控股子公司,主要從事代理業務,但也注重自主研發,已有自己的工業相機系列。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兩家企業自身在安防監控以及圖像處理領域有深厚的積累,依托自身在軟件、算法、硬件、結構以及測試等方面的研發優勢,布局工業相機市場,已經獲得一定的知名度。海康威視定位提供工業視覺全套解決方案,2015年發布國內首款工業立體相機和工業面陣相機;大華股份定位核心零部件(主要為工業相機)提供商,2017年旗下子公司華睿科技與英特爾聯合再次發布大面陣相機、AI智能工業相機等新品。工業相機技術門檻較高,研發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國內小產商難以和國際知名品牌競爭,但具有相關技術背景和充裕現金流的安防龍頭積極布局工業相機這類路徑值得關注。
4、國內圖像采集卡廠商技術上并未落后,但整體市場規模已經不大
我國企業在圖像采集卡領域發展得比較早,許多企業是從模擬圖像采集卡做起進入視覺行業的,因此目前在技術上已經幾乎不存在瓶頸,發展較為完善和成熟。但圖像采集卡價值量也相對較低,國內單獨做采集卡的廠商很少,通常有推出相關圖像處理軟件。圖像采集卡也已經不是基于PC的視覺系統所必須的零部件。從2010年開始,大量工業數字相機的出現,圖像采集卡的市場被迅速替代,盡管對圖像質量和數據傳輸有高要求的應用仍需要圖像采集卡,但整體市場規模不大。
5、圖像處理軟件獲利空間較大,我國企業在軟件包上較易趕超
工業視覺當前的比較流行的開發模式是“軟件平臺+視覺開發包”,開發包是基于軟件平臺對常用各種圖像處理算法進行了封裝,軟件工程師可以直接調用封裝好的算法實現各種復雜的圖像處理功能,降低二次開發難度和工作量。使用最為廣泛的軟件平臺有VC、C#、LabVIEW等,比較知名的視覺包有德國MVTech旗下的Halcon,工業視覺巨頭康耐視旗下的VisionPro等。
視覺開發包的競爭優勢取決于穩定性和易用性,在穩定性上我國軟件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而在易用性上國內軟件廠商對國情較為了解,相對國外產品能夠發揮服務優勢且價格較低而容易被本土中小集成廠商接受,只是在可實現功能上還不夠全面。幾年前國內由于版權保護意識不強,軟件廠商面臨盜版困局,相關企業和產品較少,如今由于版權保護情況好轉,且工業視覺市場潛力較大,一些公司也推出具有價格優勢的工業視覺軟件產品,如深圳創科視覺的CKVision軟件包能兼容多種采集卡,在國內自動化設備特別是批量設備上得到廣泛使用。
三、智能相機國外產品軟技術優勢明顯,中低端市場成為突破口
從全球市場來看,智能相機市場的集中度遠高于板卡式相機市場,率先布局智能相機的康耐視和基恩士目前市場占比總計已超過70%,而板卡式相機前八大企業的市場份額之和僅為61%。智能相機的一大優勢就在于易用性,而易用性主要通過軟件的使用來反映,許多國外知名企業有視覺軟件的開發經驗,通常會配套相應的定制軟件方便系統開發人員編程智能相機,如康耐視的In-Sight系列智能相機的配套軟件EasyBuilder就允許開發者從菜單中選擇一系列功能,來實現模式圖像匹配和OCR等任務。國外產品軟硬件優勢明顯,但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對中國市場的應用針對性開發還不足,國內企業如維視圖像、朗銳智科、凌華科技等也推出智能相機系列產品從中低端市場切入。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2024年中國機器視覺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工業機器人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