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改性塑料行業發展現狀與市場格局分析 以塑代鋼、以塑代木不斷推進【組圖】
一、2018年,我國改性塑料產量預計達到1783萬噸,改性化率進一步上升
我國改性塑料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到目前不到30年的發展歷史。伴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不斷推進,改性塑料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改性設備、改性技術不斷成熟,改性塑料工業體系也逐步完善,目前已成為全國塑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使用改性化率(改性塑料產量/塑料產量)來衡量改性塑料行業在塑料工業中的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7年,我國初級形態塑料總產量從4361萬噸上升至8378萬噸,接近翻番,2018年1-10月我國初級形態塑料累計產量為7012萬噸;與此同時,我國改性塑料也實現了快速上升,由2010年的705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1676萬噸;改性化率由2010年的16.2%增長到2017年的20%。
據前瞻預計,2018年全年,我國改性塑料產量有望達到1783萬噸,改性化率將進一步上升至22.2%。
二、國內企業較多使用物理改性方法
目前的塑料改性技術基本沿用兩大路徑:一是物理方法,通過填充、共混和增強等方法進行塑料改性;二是化學方法,通過共聚、接枝和交聯等方法進行塑料改性。
從目前狀況來看,兩種改性方法都已經比較成熟,但由于填充、共混和增強等改性方法相對技術簡單,適用性強,在國內企業實際應用較多。而化學改性方法對于生產條件和工藝水平要求較高,目前國內正處于起步階段。國際廠商在技術水平、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處于領先水平,而國內企業在產品功能的適用性和性價比方面更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以下為國內三種塑料改性常見工藝的基本描述:
三、2018年,國內主要企業產能擴充有限,內資企業市占率較低
國內改性塑料生產企業總數超過3000家,多數年產量不足3000噸,過萬噸的很少。國內主要改性塑料生產企業產能如下:
2018年,國內主要生產企業產能擴充有限。與國際化工巨頭相比,國內改性塑料生產企業在技術、規模、產業鏈上均不具備優勢,導致國內改性塑料生產企業在高端專業型改性塑料領域缺乏競爭力。從產能上看,國內企業占73%左右,國外或合資企業占比約為27%,但從市場占有率情況來看,國內企業市場占有率僅為30%,而國外企業市場占有率高達70%。
目前已經在國內設立改性塑料生產基地的國外大企業有美國SABIC公司、杜邦公司、漢納公司、陶氏公司,德國BASF公司、赫斯特公司,日本旭化成公司、LANXESS,韓國三星公司、LG公司、錦湖公司,荷蘭DSM公司等。
國內企業生產的改性塑料同國際化工巨頭生產的改性塑料雖在性能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但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企業研發能力的持續提高,差距逐漸縮小,并且國內企業還擁有國際化工巨頭無法比擬的部分優勢,如低成本、貼近客戶、反應靈活等,上述優勢使優秀的國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步擴大市場份額。
四、我國塑鋼比例依然較低,提升空間大
相比較國外市場改性塑料行業的發展成熟,德國經濟發展中塑料和鋼鐵應用比例為63:37,美國為70:30,世界平均水平也達到50:50,中國改性塑料行業起步較晚,大規模改性塑料的應用才剛剛起步。受生產技術所限,國產改性塑料在精密制造業應用比例就更低,中國目前的塑鋼應用比只有30:70,要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考慮到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改性塑料技術的不斷提高,未來市場對改性塑料的需求將十分巨大。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改性塑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改性塑料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改性塑料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改性塑料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