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生態保護千億級市場需用心呵護!
2017年7月20日,舉國震驚的"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浮出水面,中辦、國辦就該事件發布嚴厲通報,在這份長達4000余字的通報中,包括3名副省級官員在內的甘肅省諸多官員被問責!生態環境關乎國計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地理地貌較為復雜的山區、環境脆弱區其還會對人民的生命造成最為直接的威脅!在國家如此關心生態保護的當今,甘肅省部分官員依然"頂風作案"的事實令人心痛的同時也帶給人們啟示:一味追求眼前利益的行為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政策接踵而至,破壞卻屢禁不止
此次事件的爆發雖令人痛心疾首,然而不作為、亂作為的責任人受到法律的嚴懲也是"大快人心"!但這不是筆者關注的重點。筆者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國政府幾十年如一日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成果豈能為一小群"老鼠"偷吃?縱觀全局,自2009年以來,我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政策不斷出臺,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圖表1:2016-2017年國家生態保護相關政策一覽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生態保護千億級市場需守護
生態保護收到國家政策支持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生態保護行業整體的向前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生態保護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9年我國生態保護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僅為328億元左右,而到2016年我國生態保護行業的市場規模已增加至1230億元左右,2009-2016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0.78%。可見,隨著國家對生態保護的愈加重視,中國生態保護行業市場的發展動力十足,潛力巨大。
圖表2:2009-2016年我國生態保護行業市場規模變化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生態保護之殤,技術成行業發展的短板
中國生態保護行業在行業政策的東風下,市場規模不斷高漲。然而行業是否能夠充分發揮發展潛力的決定性因素還在于行業整體的技術實力。對于中國的生態保護行業來說,技術仍是限制行業發展的重大因素。據國家專利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生態保護行業專利的申請量和公開量僅為46和63項,2010年以來雖呈上漲趨勢,但增速緩慢,行業技術現狀阻滯行業深入發展愈加明顯。
圖表3:2010-2016年我國生態保護行業技術情況(單位:項)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生態保護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
正如"祁連山事件"所暴露的那樣,部分不負責任的政府官員不作為、亂作為,在生態保護區進行破壞性項目的開發,雖然可能給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利益,給當值官員帶來可見的績效工程,但對生態的破壞是有目共睹的,最后只能是得不償失。畢竟生態保護是國家大計,以往都是國家主導對生態脆弱地區進行生態的保護,國家投入大,造成部分地區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時有發生。而隨著PPP模式的風行,國家牽手民間資本、企業主體進行生態保護,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又極大的帶動了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民營企業紛紛加入到生態保護中來。但PPP項目的執行選擇權仍在政府,PPP項目如何充分發揮各方資本的帶動作用仍需政府部門做出努力。
園區化、集群化才是硬道理
中國的生態保護具體可分為生態修復和園林綠化,生態修復產業集中度相對較高,如龍凈環保、棕櫚園林等企業占據該產業市場份額的27.5%左右;而在園林綠化產業當中,企業數量有萬余家,產業競爭度低,競爭較為激烈。綜合來看,中國的生態修復行業整體的集中度仍較低,在與國外具有先進生態技術的企業進行競爭時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大部分企業只能以降低價格的手段來獲取一定的競爭優勢。因此,行業不能充分利用揮集群化、園區化、規模化優勢。
行業發展仍需各方努力
因此,針對我國生態保護行業發展的特殊現狀,我國在保持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仍需要各個企業主體加大研發力度,提升企業技術軟實力。隨著行業的不斷壯大,行業統一標準仍需積極完善,包括行業技術標準、產品標準以及行業的服務標準等。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生態保護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生態保護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生態保護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