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一體化項目滿負荷運作 煤電一體化大有可為
2015年1月4日,“皖電東送”重點項目之一的安徽淮滬煤電有限公司田集電廠4臺258萬千瓦燃煤機組滿負荷運轉,保障長三角上海電力供應安全。
作為國內首個煤電一體化項目淮滬煤電由安徽淮南礦業集團與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比例為50%,淮滬煤電有限公司配套田集電廠和丁集煤礦,2014年累計發電119.53億度電,淮滬煤電成為安徽淮南礦業集團的盈利大戶。近年來,安徽淮南礦業集團通過“均股、參股、全資”三種模式的煤電一體化模式,“煤不好時電來補”、“電不好時煤來貼”,實現了煤電優勢互補、風險效應對沖。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煤電一體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8-2013年,中國原煤產量逐年提升,2013年達到36.80億噸,但2013年同比增速為0.82%,增長速度下降幅度較大。2008年至2013年,中國原煤產量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01%,2014年1-10月,全國原煤產量為31.60億噸,同比下降1.5%。
圖表1:2008-2014年全國原煤產量增長情況(單位:億噸)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是一個煤炭大國,煤炭占中國能源消費量的65%以上,雖然國家在提倡清潔能源,但是煤炭作為第一大能源的事實不可能短期內改變。因此,如果更好的利用煤炭,如何更好的降低煤炭的污染,成為煤炭工業必須關注的事情。
中國煤炭分布比較集中,在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煤炭分布較多,而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能源需求較多的省份煤炭產量較少,因此如何把富裕的能源運輸到缺乏能源的區域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以前直接煤炭運輸,不僅對運輸能力提出挑戰,而且運輸過程之中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如果能夠在當地就轉換成電能,通過電網傳送能源,那么能夠減少污染和減少對運輸能力的依賴。而且對于煤炭企業來說,煤炭轉換成電能也是一種很好的生產手段,目前煤炭實現的是市場價格,而電價受國家控制,近年煤炭價格持續下降,轉換成電能對煤炭企業更為有利。
對于能源需求比較強烈的省份來說,煤炭很多無法直接成為可用能源,還需要轉換成熱能或者電能等,這就迫使當地需要建設能量轉換的設備和工廠,而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致的時代,顯然煤炭企業擁有更多的資源去做好能量轉換的工作。在能源需求省份能夠減少對能源轉換設備的投資,能夠轉向其他產業投資。中國整體經濟處于轉型之中,未來服務業所占比重將逐漸增加。而對于產煤大省來說,既然煤炭工業是主要的產業,那么就把煤炭工業做透做專,爭取能夠把地底的煤炭直接轉換成用戶可用的能量,在其中研究清潔技術和轉換效率等。
大前研一所說:只有專業主義才能生存。煤電一體化就是專業主義的一種體現,無論對于政府還是企業,需要更加關注煤電一體化,更加促進煤電一體化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當前煤炭處于較低的價格水平,正是建設煤電一體化項目的大好時機。
相關推薦 |
煤炭、電力“一家親” 看煤電一體化的和 |
煤電聯營漸升溫 誰說秀恩愛死得快?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