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物材料7大研發進展年終盤點
進展四:科學家發明新型治療椎間盤功能退化和背痛的生物材料
2013年7月18日,科學家發明新型治療椎間盤功能退化和背痛的生物材料。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脊椎間起緩沖作用的疏松物質會發生分解從而導致背部疼痛并且影響運動。注射髓核(NP)細胞-存在于椎間盤中的果凍狀組織,可以減緩上述那種功能退化并且減緩疼痛,但是就目前采用的方法,注射的細胞在幾天內就會從注射部位泄漏。當三種液體成分混合時便形成凝膠。在用兔子進行的預實驗中,液體在5min后開始凝固,20min后定型。研究者認為其中的一種液體成分,一個在健康椎間盤間發現的叫做層粘連蛋白的化學修飾蛋白,可能能夠延長髓核細胞在靶部位停留時間并且保護其不變性。
進展五:國內首臺生物3D打印機誕生
2013年8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的徐銘恩教授,帶領團隊,研發出了國內首臺生物3D打印機,能夠直接打印出人體活細胞。利用這些細胞的基礎,打印機還可以打印諸如骨骼修復器件、人工器官等生物材料。
這些從打印機里誕生的材料,將來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組織修復,臟器移植,美容整形。
進展六:4D打印,百變生物材料
2013年10月,來自麻省理工大學建筑學系的蒂比茨(SkylarTibbits)在2013年美國TED(技術、娛樂、設計)大會上提出了“4D打印”的概念。他將一根帶有關節的3D打印復合材料長繩扔進水中,長繩便如變形金剛般神奇地自動變形為事先設計好的形狀。為3D打印的物體添加“時間”緯度,讓物體變得擁有“記憶功能”,從而在特定條件刺激下可以自動組裝為預先設定的形態,這便被稱為“4D打印”。
4D打印在醫學領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啟動基于4D打印技術的帶有記憶功能的生物心臟支架的研發工作。
進展七: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生物貼可使得骨質再生
2013年11月11日,刊登在國際雜志Biomaterial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愛荷華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生物貼,其可以將DNA置于納米尺寸的顆粒中,通過將骨質產生的指令運輸到細胞中實現損傷/缺失骨質的再生。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