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淘金”中國體外診斷 本土企業該如何應對?
隨著需求的增長,以及臨床技術的提高,國內體外診斷市場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國內體外診斷產業以15%左右的年增長率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到2012年,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約為175億元,增速遠高于全球5%-7%的規模增速。從市場容量來看,目前中國體外診斷產品人均年使用量僅為1.5美元,而發達國家人均使用量達到25-30美元,由此可見中國體外診斷市場容量還很大。
對于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跨國體外診斷企業紛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且通過投資、兼并、合資等形式進入到中國市場,例如珀金埃爾默以3800萬美元的高價收購國內血液篩查企業上海浩源生物科技;美國生命技術公司與我國領先的分子診斷技術公司達安基因簽訂合作協議,在中國成立體外診斷技術合資企業Life-達安診斷;韓國SK集團向西安天隆科技注資近1.5億元人民幣,重在發展分子診斷儀器。國內企業方面,近年來也出現了例如科華生物、利德曼、達安基因等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但從目前的競爭格局來看,我國體外診斷市場本土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仍有待提高。
圖表1:我國體外診斷市場競爭格局(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染指”中國體外診斷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將會對本土企業造成較大的競爭壓力。而就目前來看,國內體外診斷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目前還處于跟隨階段,類似于國內的化學仿制藥企業。首仿藥往往是國內仿制藥企業的爭奪熱點,因為率先進行進口替代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能夠在其他企業尚未進入的時候快速開拓市場,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在這一階段,技術壁壘構建了一條無形的護城河,首仿企業往往能獲得較好的盈利。
基于上述分析,前瞻認為本土企業不妨避開跨國企業的鋒芒,率先布局高成長細分領域,從而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科華生物是國內體外診斷行業通過率先布局高成長細分領域而獲得成功的企業典范。
圖表2:科華生物歷史研發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