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容的新三板之一: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而估值水平方面,新三板明顯低于中小板和創業板。以2013年9月16日收盤價計算,新三板平均市盈率為11.87倍,而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32.90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50.97倍。即使深市中小板和創業板過于“瘋狂”,但是其主板平均市盈率為20.04倍,滬深平均市盈率為11.51倍。無論怎么比較,新三板企業估值過低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估值過低對于企業吸引力非常有限,而相關費用卻成為企業的一大負擔。
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每年需要繳納管理費,而且審計費用也非??捎^,還有信息披露要求及各種限制。目前,在新三板掛牌企業以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下的占大多數,2012年,掛牌的新三板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僅為9476.35萬元,平均凈利潤僅為830.05萬元,相對企業經營情況,新三板掛牌的成本非常高,而相比較,債務融資和PE/VC融資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尤其是PE/VC融資能夠獲得的幫助更大。所以,總體而言,新三板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
4、骨感的現實之三:新三板業務貢獻不足,證券公司興趣不大
從業務資源的角度來看,新三板擴容對于證券公司來說應當是一個很好的業務機會,尤其是從2012年10月到2013年8月,A股市場IPO已經暫停了10個月之久,而證券市場IPO重啟在2013年12月之前很難有實質性的進展,證券公司投行業務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困境。按照常理,國內證券公司應當積極踴躍開展新三板業務,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證券公司并沒有對新三板業務表現出足夠的興趣。
按照目前的行情,證券公司開展新三板業務的報價普遍在100萬-120萬之間(其中附帶審計和律師費用),低的可以到80萬元。而從2012年A股IPO情況看,創業板IPO的平均承銷業務收入在4000萬元-5000萬元之間,中小板IPO的平均承銷業務收入在5000萬元-6000萬元之間,差別可謂“天上與地下”。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測算:對新三板業務來說,按照每家110萬元計算,2012年新三板掛牌公司105家,能為券商帶來1.16億元左右的承銷業務收入,相比于2012年證券行業177.44億元的承銷與保薦業務收入,新三板業務收入對于券商來說只能用微不足道來形容。新三板業務實際上沒有利潤可圖,這是很多券商對新三板業務“不感冒”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證券公司開展新三板業務實際上是在“賠本賺吆喝”。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