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結構變化支撐鎢冶煉行業景氣上升
我國和俄羅斯是全球鎢產量大國,根據USGS的數據,2011年兩國產量占比分別為83%和4%;中國鎢產量居全球首位,直接影響全球的供給,但以60%的鎢資源儲量供應全球80%的鎢產量難以持續。產量方面,我國鎢礦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比例一直維持在80%左右,穩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國鎢產量為6萬噸金屬量,全球鎢產量7.20萬噸金屬量,中國占比為83%。
圖表1:2007-2011年全球鎢產量情況(單位:萬噸金屬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鎢鉬冶煉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中國鎢資源儲量中,較難選的白鎢礦比重較大,且富礦相對較少,80%以上的品位小于0.4%,選礦回收率低(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鎢礦平均回采率72.2%,采選加工綜合利用率56.6%,中小企業采選回收率只有30%左右),過去多年開采的主要是易于采選的優質黑鎢礦,經過多年的過度開采,許多黑鎢礦山的儲量已近枯竭。隨著白鎢礦選礦和冶煉技術的不斷提高,白鎢礦開發利量逐年增加,黑鎢礦產量比重已由2007年前的70%下降至目前60%。因此與前些年相比,我國鎢資源優勢有所減弱。
圖表2:2011年全球鎢產量分布圖(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鎢鉬冶煉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同時長期以來,中國鎢業行業集中度過低,導致上下游企業間相互壓價、惡性競爭,使中國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一度喪失了“話語權”,鎢價格長期與其稀缺性背離。中國五礦集團通過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整合了中國的鎢產業,五礦集團通過整合從礦產、冶煉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12年底,從礦產資源來看,中國75%以上的主要(或大型)鎢資源屬于五礦控股和參股的子公司;從產量來看,根據五礦的兩個產區江西和湖南的產量占比判斷,五礦占全國產量的超過60%,從深加工產品來看,五礦硬質合金產量在6,000噸以上,約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同時在出口方面,仲、偏鎢酸銨、氧化鎢和鎢粉及其制品三類產品出口中,五礦參控股公司的出口配額占比均達到近80%,出口趨向于高端產品,因此可以說,五礦對鎢資源的供給有很強的控制力。隨著五礦對鎢行業的不斷整合,中國鎢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