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開發開創“非遺”保護新局面
·“后申遺時期”的“非遺”保護
我國國家級名錄目前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前瞻《2013-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及旅游開發戰略分析報告》中分析指出,我國今后“非遺”項目的申報不僅在數量上應當有所控制,而且申報、立項程序應該多元化,政府和社會大眾應該將非遺保護工作的核心從“重申報”轉為“更重保護”,從盲目追求上名錄、上項目,轉向更加科學地評估非遺保護的效果和可持續性。
從“重申報、輕保護”向“重申報、更重保護”發展,不僅有利于監管名錄項目,而且有利于保障處于農村、偏遠地區的傳承人的利益,扭轉他們對于非遺保護的冷漠態度,增強非遺保護的社會參與度。
·旅游開發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發掘它的文化底蘊,使其轉化為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即產業化,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途徑。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旅游開發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利用旅游開發能夠繼續保持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適當的旅游開發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得到延續,并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前瞻提醒,采用旅游開發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不同于一般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同類別的“非物”資源,應根據其特點采取不同的開發對策,在滿足市場消費的同時,保有其“原真性”是其開發的關鍵。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