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航空產業園何去何從?
航空產業園遍地開花
航空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和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其顯著的特點是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歷約10年的發展之后,一個航空項目帶來的投入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為1∶6,就業帶動比為1∶12。
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形成大型干線客機、支線客機和各類小型通用飛機的制造能力,一個現代化的航空工業體系將初步形成,我國將建設遍布全國的各類航空器銷售、航空器維修、航材保障企業數百個。我國航空產業的從業人員將新增數百萬人,屆時,以省會城市為中心,我國將初步建成為培養各類飛行人員、維修人員、空管人員、運輸人員、乘務人員服務的航空教育培訓體系。
航空業的繁榮,也將對我國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空前的機會。2008年2月召開的“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授牌大會”上,國家發改委一次性批準了成都、哈爾濱、安順、沈陽等4個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重點發展民用航空航天等產業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湖南長株潭地區等6個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各地方政府已經啟動的航空產業園區、基地或航空城的總量達到了22個之多,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地方政府級別的產業園區。
我國航空產業園存在的問題
航空產業園確實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帶動著區域整體實力提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于航空產業園開發及運營剛處于起步階段,開發和運營的經驗不足,園區配套不完善,招商引資困難等問題仍然不小。具體來看,國內航空產業園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園區的總體規劃缺乏科學考究
規劃在產業園區建設過程中起著龍頭作用,是園區建設與發展的保障。幾年間,全國各地突然冒出20多個航空產業園,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航空產業園涌現,然而,有些地方在園區的規劃建設上走了彎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產業園區遍地開花,布局不盡合理。有些地方為了實現所謂的“筑巢引鳳”,在沒有經過科學論證下盲目上馬。二是產業定位比較模糊,特色優勢不明。由于產業定位模糊,致使招商引資沒有主攻方向,出現園區的產業趨同化現象。個別園區以許諾種種優惠條件來爭搶投資者,由此造成惡性競爭和惡性循環,既損壞了政府形象,又失去了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后勁。三是基礎設施配套薄弱,服務功能不強。產業園區理應建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相對高效的配套服務體系。但由于極大多數地方經濟特別是鄉鎮經濟實力有限,配套服務的能力,很難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經營管理、配套設施及服務不完善
企業的入駐是衡量一個航空產業園區運營狀態好壞的重要指標。園區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對園區生存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園區將招商重點放在與園區發展思路一致的高端、品牌客戶上,逐漸淘汰小、亂、差企業,提高公司品牌形象和利潤空間。同時,通過轉變經營和服務模式,對園區客戶資源進行整合,拓展新業務,建立服務標準,提高物流綜合服務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相比之下,部分產業園區的服務內容單一,提供的服務局限于庫房貨場出租和生產設備租賃,不能滿足客戶差異化的需求,不能對入駐園區企業的運作提供各種支持性配套服務,整個園區難以為跨國公司等高端客戶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導致園區招商不力、入駐不佳、客戶留不住、效益不好,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園區產業聚集度不高
目前,國內大部分航空產業園還處于起步建設階段,聚集度不高,產業鏈不完整。部分航空產業園區內大項目、高附加值、專業化水平高的企業少,不少航空產業園區前景規劃過于超前,實際操作時難以引進有實力大企業,只能把技術含量低的小規模企業拉進來,沒有關鍵的行業龍頭企業,起不到龍頭企業拉動效應。
國內整體還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在整體高端人才缺乏的情況下,各地產業園對人才的競爭也使得人才資源流失,人才資源的不足使得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部分企業產品處于模仿階段,直接影響產業集聚的升級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