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誰來種地”與土地改革破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正式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以14個字概括了2013年農業農村的工作目標:“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
一號文件:“誰來種地”與土地改革破題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監測信息,一號文件主要提出了以下重要內容:
◆ 《意見》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 《意見》首次明確“家庭農場”概念,并提出要對專業大戶、龍頭企業予以政策扶持。
◆ 《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和監管制度,將對工商企業進行有區別的監管,避免工商企業擠占農民就業空間,帶來非糧化、非農化等問題。
◆ 《意見》還提出,要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這也為中國農村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埋下伏筆,為將來的土地流轉、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以及新型農業主體的培育創造條件。
中央第十個“一號文件”透露出了中國政府下一步農村工作的思路,即將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對農村經營體制進行進一步改革,更加注重組織化生產。目前來看,中國的國土和人口結構決定了農業不可能走歐美的大規模生產路線,日韓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小農經營模式才是中國農業可行的出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發展主要依靠發達的合作組織,為農業、農民提供金融、市場、咨詢、科技等公共服務,這也是中國政府推行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著力點。
從已披露的信息看,筆者認為,有兩個命題破題直接關乎中國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命脈。
圖表1:關乎中國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兩大命題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資本下鄉”如何保證農民與資本雙贏?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有利于利用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的資金、科技和裝備投入,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
農村“空心”與經濟“空殼”是當下農村的現實,因為資本都在城里,農民繼續留在鄉里掙不到錢,生活在鄉里看不到發展前途,只好逃離鄉村外出打工。由此,“資本下鄉”不但正當其時,也更是農村的發展契機。
資本下鄉的目的是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建設現代農業。比如建設“家庭農場”就是資本下鄉的一個好出處。建設“家庭農場”也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是中央鼓勵發展的農業產業之一,也是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家庭農場”,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又適宜對外開放,發展旅游業,建成休閑式現代農場,現實城鄉互動,增進城鄉互補。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