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青蒿素 這些年何去何從?
那些年,我們發現了青蒿素~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1年12月的一份公報指出,"治療瘧疾的最大希望來自中國"。2011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 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
在我國解放前,每年至少有3000萬以上瘧疾病人,病死率約為1%。解放后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曾發生三次大范圍的瘧疾暴發流行,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時至今日,在我國海南、云南二省,瘧疾仍時有發生;在非洲、中南美、印度、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國等熱帶和亞熱帶國家與地區,瘧疾流行仍很嚴重。
青蒿素是我國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種抗瘧藥物,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究開發并在國際上注冊的為數不多的一類新藥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價為治療惡性瘧疾惟一真正有效的藥物。青蒿素是從我國民間治療瘧疾草藥黃花蒿中分離出來的有效單體。它的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周總理親自批示下,數百名科學家經過堅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
然而,現代化學工業的不斷發展,以及醫藥工業的不斷進步,給我國的青蒿素產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技術更迭,現代化學工業沖擊力十足!
雖然是我國最先研制成功了青蒿素這種抗瘧藥物,且我國四川、云南等地盛產青蒿,然而我們卻未能站到青蒿素產業鏈的高端,多年以來出口產品多是附加值低的青蒿素原料藥,隨著周邊國家大力栽培黃花蒿并提取青蒿素已初具規模,我國在青蒿素原料藥市場上優勢漸弱。
除了在附加值低的青蒿素原料藥市場受到周邊國家的沖擊之外,給我國青蒿素產業帶來更大沖擊的是利用現代化學工業研制的“半合成青蒿素”。
2013年1月,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2013國際青蒿素年會”上,來自國際制藥巨頭賽諾菲的消息顯示,其采用發酵方法由單糖生產的青蒿素,2012年產量達38.7噸,預計2013年將達到60噸。而相應的青蒿素的產量在2012年10噸的基礎上,2013年達到35噸,2014年開始穩定在年產50-60噸,并在穩定的規模生產基礎上,將價格穩定在比較有競爭力的350-400美元/千克。
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青蒿素總需求量在180-200噸,而2012年全球的青蒿素供應量已經達到252-277噸,僅中國的青蒿素產能就已經達到200-220噸了。產能嚴重過剩的現實,讓國內青蒿素產業鏈條上的眾多企業“不能直視”。
然而,除了產能過剩讓廣大企業不能直視外,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再來一家像賽諾菲這樣用半合成法提取青蒿素的企業,那么,所有用傳統法提取青蒿素的企業都將轉行。
其實,早在2009年12月,國際衛生組織(WHO)就曾在其發布的《2009年世界瘧疾報告》中呼吁“停止使用青蒿素單一藥物療法,建議使用復方藥物治療瘧疾。”
青蒿素是中國人發現的,而隨著國際巨頭們研制的半合成青蒿素的大量上市,我國采用傳統提取工藝得到的青蒿素的產業優勢正在消失殆盡,最終在國際青蒿素產銷鏈條上很可能找不到中國的影子。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