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產業該如何避開光伏產業覆轍?
隨著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產業的迅速發展,新能源、智能電網、電動汽車,這三大新興產業的發展瓶頸都指向同一項技術——儲能技術;大規模儲能技術被認為是支撐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戰略性技術。
當前,儲能產業已經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正如同所有的新興產業一樣,現階段中國儲能產業前景很光明,道路很曲折。如何在機遇到來之際把握政策風向、破解商業化難題已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我國對儲能產業的關注度明顯提升。自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發布《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到“儲能”以來,各類倡導和支持政策層出不窮。2011年7月,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11年1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2011年12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分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等等,無一不把儲能產業作為其發展的重中之重。致使在學術界和實業界,普遍存在一種思想:現階段,我國儲能尚處于發展階段,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都離不開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只有在政策的倡導和支持下,儲能產業才能進行基礎研發、應用驗證并逐步走向產業化。
不可否認,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了“無形的手”——市場。忽視市場調節,強調政府行為,導致市場失靈,致使行業產能過剩、企業虧損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如光伏產業就是“鮮血淋漓”的事例。
雖然我國社會各界對儲能產業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認識。政府亦通過發布專門針對儲能產業的政策、法規;通過對科研創新的鼓勵支持;通過對重點示范項目的投入引導等,推動儲能產業發展。但我國要像日本、美國一樣,將儲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國還沒有成型的儲能產業的商業化模式,市場機制、技術方案及盈利模式都還不成形,而這當前儲能產業發展的瓶頸。
前瞻產業研究院儲能產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針對儲能產業,我們必須兩只手都要抓,不能有失偏頗,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要嚴禁杜絕一哄而上,特別是地方投資要謹慎,不能讓其成為地方政府顯示政績的平臺。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產業鏈的銜接與整合。只有這樣,我國的儲能產業才能健康、快速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