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特點
——知識和技術密集,成本優勢突出
電子信息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對智力資源的投入需求大,以知識替代自然資源的集約型經濟有助于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稀缺的自然資源已經難以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知識與技術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不同于自然資源,知識作為投入要素,借助“干中學”作用,可以實現規模收益遞增的經濟效應。大多數處于研發階段的電子信息產品投入成本高,但由于產品技術趨于成熟,由標準化生產使得單位產品的成本不斷降低,逐步擺脫傳統產業生產規模的限制,具有顯著的增量效應。
——地理集聚特征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是大量關聯性企業和支撐機構(大學、科研機構、政府和相關的服務性行業)在地域范圍內集聚的一種經濟現象,在空間集聚的企業能夠通過共享基礎設施、中間投入品和勞動力市場,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長期的交流和貿易談判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有助于增強企業間的信任關系,降低企業違約成本和交易費用。
——靈活的專業化
集群內電子信息企業間分工明確,靈活性強,形成由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組裝與加工、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價值鏈。以京津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例,該集群形成集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和設備材料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
——社會根植性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根植于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如:文化傳統、價值觀、圈內語言、交易規則),集群內電子信息企業與其他經濟主體間形成密切的本地聯系。擁有相同或相近社會背景的經濟主體之間往往能夠更容易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而且,相同的社會文化氛圍促進知識與技術的傳播、擴散,增強集群的創新能力。
——區域創新能力強
第一,集群本質上是一個創新性的網絡組織,大學、科研機構、政府和相關服務機構方便電子信息企業獲得豐富的技術、資金、政策和人才資源,進而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集群內人力資源的流動、設備租賃、技術轉讓、技術攻關或者信息交流平臺所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促進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區域范圍內的轉移擴散,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二,由于企業數量增多和產品同質化產生的集群內企業間競爭壓力以及關聯效果,不斷推進企業在技術、制度和思想層面的創新,能夠始終保持企業自身在區域甚至全國中處于相對領先地位。
——區域聯動性強
電子信息產業高滲透性和高附加值的特點,決定集群本身對區域經濟的作用。該集群一旦形成,不僅能夠實現區域產值和就業機會的增加,而且能夠帶動區域內其他產業的發展,主要通過信息服務、創新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實現傳統產業的創新,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模式
——“三來一補”珠三角模式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最早、最完善的區域,以東莞、深圳、惠州、廣州和中山為中心,基本形成以電腦、電子元器件、通信和試聽產品為主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集聚中興、華為、IBM、三星和松下等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均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不同于長三角,珠三角是在承接臺灣電子信息制造業轉移基礎上,以“三來一補”的方式,逐步構建起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其典型案例為東莞產業集群模式。
東莞電子信息產業是以制造環節嵌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處于產業鏈價值末端,東莞的大部分IT企業并不掌握核心技術,只從事加工裝配環節,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突出存在著制造加工中間環節強、研發和物流兩頭弱的結構性問題。其結果必然是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從而使得其所處的國際分工地位低。近年來,隨著東莞地價、租金庫快速上漲,人工成本上身,東莞作為產業加工優勢不再,導致大部分外資企業遷出東莞。
——大型跨國公司為核心的長三角模式
產業轉移和國際資本投資是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快速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一定程度上,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是在積極承接臺灣、日本和歐美等產業轉移基礎上發展而來。
產業轉移和國際資本投資對產業集群的作用,集中表現在:
圖表1:產業轉移和外資投資對產業集群作用
——跨國公司與當地企業產業鏈融合的天津模式
天津電子信息產業形成產業集聚的模式為,當地企業通過發展與外資企業的關聯產業從而嵌入他們的全球網絡之中,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分工體系中的一環。但這種產業關聯仍處于組裝加工階段,OEA和OEM是其主要生產方式。
就高端產品的生產而言,外資企業在高端產品商業聯系上的地方化程度較低,技術的擴散十分有限,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某些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還有一些則是全國采購,另一方面,隨著整機生產廠的到來,關鍵零部件配套廠商隨之遷移,從而導致與當地企業的生產聯系減弱,盡管為之配套的本地企業也在不斷增加,但都主要集中在附加價值較低的環節。
圖表2:中國三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對比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影響因素
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影響主要因素包括產業基礎、區位因素、人力資源、政府政策支持等。
圖表3: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影響主要因素
北方電子信息基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從材料生產、產品加工及元器件生產切入
目前,北方地區除了北京、黑龍江、天津地區形成一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外,其他省市地區尚未形成大規模產業集群。東北地區歷來以重工業為主,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如果一開始從引入國外國內龍頭企業,由于缺乏基礎產業支撐,難以形成產業聯動效應;而效仿韓國電子產業集群模式,從芯片設計頂層領域切入,由于電子信息技術壁壘極高,短期難以取得成效;從下游銷售市場切入,由于由于東北地區除了環渤海地區,基本屬于內陸地區,同時地處中國版圖邊緣,缺少地理區位優勢。
綜合來看,北方地區宜從新材料生產及產品組裝加工、元器件生產等底層領域切入,利用北方地區低廉租金成本優勢及人工成本優勢,依托東北地區發達的金屬加工業、環渤海地區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高新技術陶瓷、磁性材料和特種纖維等新材料優勢、中西部地區豐富礦產和稀土資源,從電子信息底層產業切入電子信息市場。
可借鑒歐洲工業特色小鎮開發模式,形成各個獨具特色產業園或產業小鎮,各個特色小鎮在產業鏈上形成功能互補。
后期可逐步利用土地、財政、人才引入等優惠方式,引進環渤海地區及國際先進電子信息企業,逐步向電子信息產業鏈上層發展。
圖表4:電子信息產業鏈
圖表5: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演進方向
圖表6:中國新材料資源分布情況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