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助推。
漢服在歷史傳承上出現過斷代,而現代漢服作為一種民族服裝的象征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人們對民族身份“尋根”的需要,也逐步構建了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2017年國務院宣布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近幾年,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傳統文化推行力度。無論是漢服熱還是國學熱,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漢民族的復興。弘揚漢服文化、傳承華夏文化是國人的使命。
其二:設計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及需求。
漢服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也是民族性格、審美情趣、民俗文化的系統折射。而媒體對漢服復興的報道,更多是側重于傳統節日或禮儀活動,因此常給人以漢服好看但不實用的印象。
但實際上現代漢服經過改良,有大量適用于日常生活的款式,如上衣下褲,可以做到與現代常服同樣清爽、簡便又不失傳統韻味,更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及需求。
其三:網絡、電視、網游等媒介傳播,吸引了追求個性化的年輕群體。
很多人是從電視上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服飾的,當中數影視劇力量強大。近幾年國產仙俠劇在各方面表現突出,現代漢服作為演員服裝也更為講究,也因此收割了很多流量,潛移默化影響著更多年輕群體的審美。
隨著古裝熱播劇、古風網游的盛行,穿漢服在年輕人中漸成風潮。不少網紅穿著漢服拍短視頻、直播,在抖音、B站等平臺的推波助瀾下,漢服這個“小眾愛好”正急速膨脹,吸引追求個性化的年輕群體跟風模仿。
其四:“同袍”社群助推漢服文化風潮。
網絡上,漢服愛好者互稱“同袍”或者“袍子”。“同袍”一詞,意為摯友,來自《詩經·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漢服 “同袍”們大都喜歡傳統文化,并且主張用漢服來作為他們最為重要的群體認同的符號。他們還展開了各類具體實踐,如“漢服文化節”、“帶著漢服去旅行”等活動,促使漢服文化日益形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其五:漢服產業化推進“漢服熱”步伐。
隨著漢服越來越受人們歡迎和喜愛,漢服制衣業及周邊產業鏈也在近幾年內迅速崛起,帶來了不少商機。據央視消息,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200萬,產業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未來,隨著漢服曝光率的增加,相信漢服市場也會迎來較快發展和資本的垂青。漢服產業化作為漢服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漢服熱度或將持續走高。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