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無人超市技術水準不過關。無人零售涉及到非常復雜的前沿技術,包括機器視覺、AI算法、自動支付等等,這類技術尚不成熟,研發成本太高。在國內,除了阿里、京東等少數巨頭,其他的初創公司采用的都是“二維碼 感應器”的低端識別技術。 這就意味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必然受影響。不僅簡單的購物支付會因為技術問題而操作失敗,甚至在沒有購物的情況下,掃碼離開店鋪也會出現問題,導致要聯系客服才得以離開。而像Amazon Go那樣拿完即走的購物體驗,自然更是無從談起了。 其二,無人超市壓縮了人工成本,但其他方面的成本并不低。無人零售的關鍵在于超市能在不依賴人力的情況下正常運轉。然而,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無人店,僅僅是沒有收銀員,補貨、清理、整理工作依然需要人工,與真正的“無人”差距甚遠。 這就意味著,無人店節省的充其量只是收銀員成本,而這一塊恰好是零售業成本中最低的。反觀技術投入方面,除了上百個攝像頭,重力感應等設備,成本最大的還是后臺的視頻分析所需要的GPU服務。現在做的比較好的單人跟蹤性能也就100fps,視頻大致每秒25幀,那么一個GPU服務器也只能跟蹤4個人。這還不包括行為識別,物體識別,重識別(Re-ID)等等諸多的問題。 另外,還有供應鏈的成本。無人店背后的物流、配送與傳統零售是一樣的,效率并沒有得到提升。而國內零售業的配送物流自動化系統并不成熟,使得這一塊的成本依然無法減少。簡而言之,無人零售減少的成本有限,增加的成本不少,整體來看依然是成本高企。 其三,商品損耗問題。由于店面大部分時間內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常會出現商品亂堆亂放的現象。另外對于突發事件(空調損壞、設備失靈等)管理處于真空狀態,商品損耗問題在現階段尤為突出。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