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中印貿易發展存在的最大問題為貿易不平衡以及由此產生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于2019年4月發布的《中印、中巴經貿關系現狀及挑戰》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深入解析。主要內容如下:中印兩國的貿易不平衡源于兩國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戰略,短期內無法扭轉。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一度高達40%,盡管近年該比例有所下降,也依然保持在35%左右,制造業一直是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種產量居世界第一。而印度與此不同:第一,印度不屬于出口導向型經濟。盡管1991年以來印度不斷加大經濟開放力度,其進出口占GDP的比重已上升至40%左右,與中國目前的水平相近,但是印度出口占GDP的比重最高時也僅為17%,遠低于中國最高時33%的水平。第二,制造業在印度經濟結構中地位有限,出口能力有限。在印度經濟結構中,農業吸收了最多勞動力,服務業貢獻了最大產值,而制造業則乏善可陳,目前僅占GDP的16%,制造業競爭力低、出口潛力有限。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后,工業制成品的關稅在世界范圍內大幅下降,印度也不例外,而農產品和服務貿易的開放卻進展緩慢。其結果是印度出口的增速在絕大多數年份都低于進口,商品貿易赤字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也是制造業大國中國的產品,無論是低端的牙刷、氣球、拖鞋,還是高端的風力火力發電機組、數據程控交換機、工程機械設備等,都能在印度市場獲得歡迎并占有相當大市場份額的原因,而印度對華出口集中在有限的中間原材料,包括焦煤、鐵礦石和棉花等。中印貿易的變化完全與印度對外貿易整體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貿易擴大、赤字增長。中國在實現出口和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靶子。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1995~2015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立案調查共989起,占同期世界范圍反傾銷調查案件數的22%。其中印度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案件數最多,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來自中國的商品物美價廉,沖擊了印度國內廠商;二是中方在印度貿易逆差中占比最大;三是為解決就業問題,印度急于發展制造業。印度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多發生于化工行業、鋼鐵行業和電子行業,其中針對化工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占50%以上。這不是中國對印度出口化工產品規模大、金額高所致,而是由于:一是化工行業本身類別龐雜、產品線長,但單一產品的市場集中度普遍偏高,反傾銷訴訟申請者很容易達到對其市場占有量的最低要求;二是印度化工行業協會組織完善,活動能力強,與政府溝通良好,更易獲得政府支持。由于中國加入WTO時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在反傾銷調查過程中發起國可以尋求"替代國"來證明中國廠商存在傾銷行為。這使得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一旦立案,很容易被最終裁定為反傾銷,這一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8.2%。而印度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案件中,有81%的反傾銷調查在立案后都被裁定為反傾銷,這一比例更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雖然到2016年尋找"替代國"的做法已經終結,但美國、歐盟以其他名義(如"扭曲的市場")對中國采取歧視性對待,印度緊隨其后,中國的處境沒有大的改善。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