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趨勢一:逐漸增加康復護理機構,將社區養老與康復護理相結合
據媒體報道,截止目前,北京已實施了四輪公立醫院向護理機構轉型,共累計19家轉型機構,每家獲補貼1500萬元。同時,在鄉鎮地區實施康復護理進社區養老機構,促進醫養融合。
其實,早在2011年,衛生部門就已明確規定,要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建設康復醫學科,近年來一些康復專科醫院逐步建成,在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康復床位、設備以及康復醫師等資源有所提升。
趨勢二:將康復治療建成一級學科,康復治療師成為法定執業者
人民日報去年曾推送一則消息,提及中國康復大學已經中殘聯初步確定落戶青島,今年兩會上,再次被人大代表提及,并倡議促進康復大學的盡快落地,以建設康復大學為契機,使康復治療成為一級學科,康復治療師成為法定執業者。
目前,我國不少院校的康復治療學并沒有細分方向,從業的康復治療師數量較少,且多從護理、中醫等其它學科進修后轉過來的,缺乏專業性的規范化培訓。未來,隨著康復大學的建成,康復專業的細分,規范化的人才培養,我國康復治療師的專業水平、職業素養將面臨更大的考驗。
趨勢三:推進分級診療機制,實現康復醫療資源合理分配
我國人口眾多,各省市(區)康復醫療資源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康復人群主要集中在傷、病、殘等功能障礙人士,這類慢性病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若一直在醫院康復不太實際,費用也更貴。為實現康復、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國家推進治療在醫院,康復在社區,并最終回歸家庭康復。
另外,在康復醫保報銷、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降低并統一大病保險起付線等措施上,也表明了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康復醫療行業建設的堅定決心和重大舉措。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