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自現代媒體業誕生以來,媒體的商業模式便是依靠經營廣告和用戶的"二元市場"來獲取利潤。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廣告份額被騰訊和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所占有,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愈發式微。
在此背景下,一些傳統報紙媒體依托內容生產優勢和品牌知名度,聚合外部資源,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布局數字出版、在線教育、影視文化、游戲娛樂和大數據開發等新業態。如南方都市報向數據智庫型媒體轉型,開發了近百項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數據產品,推出的大型調研類產品、思想研討類產品以及城市展館運營等智庫服務,深受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歡迎,同時也獲得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購買服務,實現了品牌增值和收入變現。2018年,南方都市報的智庫產品經營收入近5000萬元。
對于擁有多種終端和渠道的媒體來說,經營模式更易多元化,探索新商業模式和跨界轉型也勢在必行。網絡視頻行業已經從嚴重依賴互聯網廣告轉向為更加均衡化、多元化的盈利模式:VR可穿戴設備、OTT電視盒等硬件銷售,漫畫、小說、游戲、票務等泛娛樂服務和IP衍生品售賣與廣告營銷收入,共同促進網絡視頻產業規模的增長。預計到2020年,網絡視頻行業的版權營收比將超20%,用戶付費營收比將超30%,大幅超過廣告。
在多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中,內容付費無疑是近幾年的行業熱點。2018年,中國的內容付費市場規模達到5209億元,用戶規模為2.92億人,消費者已經逐漸養成內容付費的習慣。2018年,《南方周末》《大西洋月刊》和彭博社等知名媒體紛紛推出付費訂閱和付費會員計劃,尋求新的盈利模式。在用戶注意力日益稀缺的富媒體時代,公眾飽受假新聞和垃圾信息的困擾,他們愿意付費購買優質內容。但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內容付費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值得推敲,畢竟用戶的內容消費是有上限的,當越來越多媒體加入付費陣營時,再慷慨的用戶也不會同時注冊多家媒體的付費會員;另外,高高建起的付費墻也是對媒體公共性的一種傷害。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