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一、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國內消費者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大大增長,為體外診斷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個龐大且快速發展的市場。同時,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國內體外診斷企業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產業整體正處于快速成長期,行業年均增速在15-20%,遠高于醫藥行業的平均增速。據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約為430億元,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市場競爭格局方面,國內大部分市場被國際廠商占領著,尤其是高端市場,其中羅氏、希森美康、西門子、雅培、貝克曼五大國外企業的體外診斷業務占據國內市場35.8%的市場份額。但近年來,隨著國內政策趨向影響及關鍵技術突破,國內品牌替代步伐明顯。
二、生化診斷發展最早
生化診斷產品在國內起步較早,發展最為成熟,主要有測定酶類、脂類、蛋白和非蛋白氮類等幾大類檢測項目。隨著縣級醫院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基層醫院半自動生化分析儀的普及,生化診斷產品仍有一定增長空間,但占整個體外診斷市場份額的比重將逐步下降。
相對于其他體外診斷細分市場,生化領域已是紅海。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國內企業的發展壯大,我國生化診斷市場規模由2012年的約50億元增長到2017年超過66億元,增長速度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在我國三大體外診斷細分行業中發展時間最長,增長最慢。
由于生化試劑進入門檻低,毛利率高,很多公司都是以此為切入點進入體外診斷領域,造成生產廠家眾多,已有超過200家相關注冊公司。但是由于技術壁壘低,且相關產品同質化嚴重,行業利潤隨著公司的增加而不斷降低。現階段國內生化市場各廠家的市場份額都不高,整體市場比較分散。
三、免疫診斷規模最大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免疫診斷已經成為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最大的細分市額 場,約占整個體外診斷市場份額36% ,并且增長迅速。我國免疫市場規模 2017 年已經超過150億元,年均增速在15%以上。由于化學發光技術的巨大優勢,化學發光技術正逐漸成為免疫診斷的主流,占據了免疫診斷70%以上的市場。由于系統的封閉性,儀器與試劑"捆綁銷售",自主開發的儀器與豐富的試劑品種之間的協同作用極為明顯。
在免疫診斷市場競爭上,化學發光由于技術門檻高,研發難度大,以羅氏、雅培、丹納赫以及西門子為代表的海外巨頭基本壟斷了國內外市場,國內 90% 的市場被進口廠家所壟斷,行業集中度高。
四、分子診斷增長最快
我國分子診斷市場正處于發展前期,規模較小但增長迅速。目前,分子診斷約占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的16%,2017年我國分子診斷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速超20%。《"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憑借快速發展的基因技術,推動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在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分子診斷技術將成為體外診斷行業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現階段由于國內分子診斷剛剛起步,國外巨頭滲透率相對較低,并且分子診斷的技術應用相對較多且未顯現明顯的主流趨勢,因此國內市場極為分散,銷售額上億的公司較少,國內優秀的公司有達安、科華等。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