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2018年3月26日,中國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中國原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交易。開盤后,主力合約原油1809跳漲5.77%,首日迎來開門紅。截至下午收盤3點整,主力合約漲幅仍有3.34%,成交量達4.07萬手,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成交總價值金額達到176.40億元。原油期貨作為國內第一個國際化的期貨品種,正是我國國際戰略品種落地的突破口。 2017年以來,大商所捷報頻頻。先是生豬期貨立項申請獲得證監會批復,隨后鐵礦石期貨引入境外投資者再次獲得突破,再到本次的原油期貨落地。這幾項業務剛好契合國內期貨業的兩條發展主線,即"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通過國際化提升"中國價格"影響力。
期貨交易規模不增反降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期貨行業發展趨勢與企業競爭力提升策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期貨行業發展較快,尤其是2010年股指期貨的推出助推期貨成交金額增速創歷史新高,2010年期貨成交量為31.34億手,同比增長45.24%,成交金額為309.12萬億元,漲幅高達136.85%;2011年在全球經濟形勢動蕩、國內經濟結構面臨轉型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期貨市場量價齊跌,進入調整期不可避免,又由于2010年基數較高,故而同比跌幅較大。2012-2016年,期貨市場再次進入增長階段,2016年成交量為為41.3億手,創出歷史新高,累計成交額為195.6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65%和下降64.70%。2017年成交量為30.76億手,累計成交額約187.90萬億元,分別較2016年下降25.66%和3.95%。盡管從量上看,期貨市場是萎縮的。但從功能深化的角度來看,期貨市場的功能發揮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表1:2009-2018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量變化趨勢(單位:億手,%)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2:2009-2018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額變化趨勢(單位:萬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交易品種快速擴容
2017年以來,秉承服務實體經濟的精神,期貨市場新品種上市速度加快。棉紗期貨、蘋果期貨相繼掛牌交易,其中蘋果期貨作為創新品種,開創了全球首個鮮果期貨的先例;萬眾矚目的原油期貨也順利掛牌交易。盡管2016年受金融領域加強風控的影響,國內期貨市場新品種上市一度暫停,但從2010年至今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滿足實體經濟日益增長的風險管理需要,國內期貨市場交易品種整體上實現了快速擴容,上市期貨期權品種數量由2010年的28個擴大到了55個,擴大了近一倍,不僅相繼推出了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金融期貨品種,商品期貨品種涵蓋范圍也從農產品、有色金屬為主向化工品、黑色金屬等領域擴大。在提升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總體要求下,更多品種的上市,將進一步豐富市場避險工具,使得期貨行業更好發揮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的基本功能,為實體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圖表3:2010-2017年期貨市場四大期貨交易所上市品種數量(單位:個)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分行業來看,在各類交易品種中黑色板塊在2017年繼續成為市場的熱點板塊,吸引了最多的資金關注,其日均持倉資金占比接近整個商品板塊的1/3,焦炭等品種年內波動幅度接近80%。有色和化工品兩大傳統板塊,則在四季度接棒黑色板塊,主導了年末商品行情;而農產品在通脹預期不強的背景下,波動幅度明顯低于工業品。股指與國債期貨在經濟增長平穩、市場利率回升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明顯的蹺蹺板效應。
圖表4:2017年不同板塊日均持倉資金占比(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商品期權取得突破
2017年我國在商品期權市場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豆粕期權、白糖期權在3、4月份相繼上市,填補了國內場內商品期權的一個空白。目前豆粕和白糖期權運行平穩,2017年豆粕期權日均成交量接近3.8萬手(雙邊,下同),日均持倉量22.44萬手;白糖期權日均成交量1.58萬手,日均持倉量11.26萬手。豆粕和白糖期權的平穩運行,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國內商品定價體系,為企業風險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工具,同時也為期貨市場合約連續性、場外期權市場對沖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圖表5:2017年豆粕期權和白糖期權日均成交量和日均持倉量情況(單位:萬手)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目前,國內各家期貨交易所也在積極研究擴大商品期權品種,銅期權等商品期權或陸續上市交易,中國商品期權品種將進一步豐富。搭建更豐富、完善的期貨、期權品種體系,以品種創新助推期貨市場發展,不斷提高市場覆蓋面和影響力,最終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是未來市場發展的任務和方向。
風險管理業務發展迅速
2017年,隨著衍生品層次多樣化和客戶需求爆發式增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成為期貨行業創新發展的新突破口,風險管理公司的各項財務指標繼續增長。2017年1至12月,風險管理子公司總資產、凈資產、實收資本、業務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上漲20.02%、56.76%、48.73%、73.58%、675%。從業務來看,倉單購銷、倉單約定購回交易額同比分別上漲24.75%和144%,場外商品衍生品新增名義本金同比增長1624%,同時多個風險管理公司成為白糖豆粕期權做市商,期權做市交易額保持平穩增長。
圖表6:2017年風險管理公司財務指標及業務增長情況(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7年,為了響應國家扶貧攻堅的戰略,進一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按照"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工作要求,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市場化進程,三家期貨交易所在前期試點基礎上,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規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保險+期貨"模式的穩步推進,將有效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質量,提高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深度,服務國家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同時也為產業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管理風險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此外,我國是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費國,很多基礎原材料和農產品的產量和消費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同時還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需要風險管理的行業數量眾多。因此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2018年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業務仍將延續2017年快速發展的態勢。
資管業務探索轉型
與風險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相比,2017年資產管理業務由于受到資管新規的影響,業務規模明顯縮水。中期協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末,期貨公司正式運作的資管產品數量已由2016年年末的3644只減少到了2938只,產品規模從2016年年末的2791.71億元減少到了2408.57億元;結構化產品數量從2016年年末的1420只減少為220只,產品規模也從1396.67億元減少到418.65億元。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其他類產品的數量從2016年年末的312只減少為170只,合計規模從243.3億元減少至41.72億元。
圖表7:2016-2017年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產品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只)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8:2016-2017年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產品規模變化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目前"去嵌套、降杠桿、減通道、破剛兌"的監管思路之下,期貨資管業務去通道化、深化轉型迫在眉睫,這不僅是為順應監管思路的調整,適應監管新常態,而且是為了實現自身業務的突破。許多期貨公司已經開始主動轉型,2017年前10個月,期貨公司主動管理類產品從2016年年末的866.93億元增長至1480.54億元,產品數量也從1311只增加到2016只。同時,2017年1至10月,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的合計收入為9.05億元,合計支出為6.52億元,合計凈利潤為2.53億元,同期分別增長了38.47%、56.44%和6.78%。未來,隨著業務合規水平的提高、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基礎的逐步夯實,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在發揮行業特色、更好服務于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需求方面,將有更大的作為。
圖表9:2016-2017年期貨公司主動管理類產品發展情況(單位:億元,只)
資料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國際化進程加快
近年來,在證監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期貨市場穩妥有序地開展"引進來"的相關工作,且步伐逐步加快。
一方面,保稅交割試點不斷擴大。2010年12月24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率先啟動銅、鋁期貨的保稅交割試點工作。后續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分別開展了線型低密度塑料、甲醇、鐵礦石等期貨品種保稅交割試點工作,為期貨品種的國際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中國期貨市場不斷加快引入境外投資者的步伐。2011年,證監會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指引》,使得境外投資者可以有限度地參與國內期貨市場。2015年,證監會發布《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擴大了"引進來"的步伐。2018年2月,證監會正式明確鐵礦石期貨為境內特定品種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將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境內鐵礦石期貨交易。隨后,我國第一個在設計初期就以國際化為方向的原油期貨于3月26日正式掛牌交易,這將改變我國期貨市場相對獨立的局面,提升我國期貨市場的整體國際化水平,并為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在"引進來"方面,2017年11月,我國將境外機構者直接或間接投資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這使得在期貨公司層面的國際化程度亦大幅提升,從而有助于提升期貨公司的整體競爭水平。
圖表10:我國期貨市場"引進來"發展進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而在"走出去"方面,2015年開始,證監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步伐,允許更多的期貨公司赴港設立分支機構。目前,已有約20家期貨公司獲批在境外設立子公司開展期貨業務,除香港之外,在美國、新加坡、倫敦等金融機構中亦出現了中資期貨公司境外分支機構的身影。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培育貿易新業態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為此,期貨業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提升我國大宗商品貿易國際定價權,積極服務貿易強國建設,有效保障國家經濟平穩健康地發展。各期貨公司應以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為主,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