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1.馬化騰靈魂拷問的真實原因更多的是其對基礎科學發展的重視和中國基礎科學薄弱現狀的擔憂鎖死基礎科學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科技強國。首先,馬化騰所關注的基礎科學究竟是什么?基礎科學是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學科分類目錄,將基礎科學分成七大類。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是整個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對技術科學和生產技術起指導作用。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雖然基礎科學研究是個長期且艱苦的過程,但對于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馬化騰表示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 他表示"雖然難度不小,而且有可能永遠做備胎,永遠不被用,但是現在做備胎是有價值的,沒有備胎就永遠會被人掐住喉嚨。"
事實上,2018年以來,馬化騰在多個場合中表達了其對基礎科學發展的重視和擔憂。例如,轟動全球的"中興事件"之后,其在5月26日的"未來論壇X深圳峰會"上表示,"最近的中興事件,更加讓大家清醒的意識到:移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芯片和操作系統,競爭起來的話,你的實力也不夠,而在基礎科學上整個中國其實基礎還是非常薄弱"。他表示,"不能再抱有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在基礎科學方面"。在5月28日舉行的2018數博會"探索數字新生態"高端對話上再次表明了其對于中國"重應用、輕基礎"現狀的擔憂。他認為,雖然中國互聯網、移動支付等應用發展速度迅猛且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數字經濟發展不單要看前端的應用,更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他表示,"如果國外在量子計算等基礎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破解我們計算機的密碼就是‘秒破’,那個時候我們將無能為力,所以必須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目前,發達國家在新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基礎科學領域遙遙領先于中國。中國在應用市場跑得再快,基礎科學發展受制于人的現狀,使得中國市場實則"外強中干",極易被推倒。
2.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薄弱,受制于人局面將長期存在
馬化騰的憂不是現在才有的,過去有,未來也會有。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薄弱,受制于人局面過去存在,未來仍將長期存在。中科院的研究表明,中國基礎研究近年來突飛猛進,不僅研究規模有了跨越式發展,學術影響力的發展速度也遠超同類國家,為中國科學的全面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科研發展也面臨著需要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等問題。我們可從中科院在中國基礎科學的國際競爭力上的定量研究結果直觀看出中國基礎科學的全球競爭力水平。中科院研究結果表明,整體來看,近年來中國SCI論文數量體現出來的科研規模實現快速增長,但是學術影響力發展相對滯后。此外,引領指數還揭示出中國學術成果較少受到科技強國的關注;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學科結構表現出偏振特征;中國科研成果的知識交流多發生在相同領域內部,跨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相對閉塞;中國的重要成果產出能力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在國際合作網絡中,中國多數學科的中心地位有待提升。具體來看,一方面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成果規模僅次于美國,且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我國SCI論文數量雖與美國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我國的SCI論文增速較快,正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此外,雖然中國的引文數量較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和加拿大存在較大差距,但我國引文增長率高達160.7%,明顯高于其他發達國家。中國SCI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的科研發展模式存在規模增長與質量提升尚不協調的情況。研究表明,規模的增長將在未來遭遇有限的科技資源的制約,中國基礎研究的影響力在國際的排名與前面的規模和增速并不匹配。中科院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基礎科學國際影響力僅排在第6位。在全球引領指數排行中,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巨大。與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均存在差距。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科研的質量及全球影響力亟待提升。
此外,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學科結構表現出偏振特征。從具體的基礎科學學科分布來看,中國發表SCI論文數量最大的三個學科均屬于物質科學領域,分別為化學、物理與天文科學、材料工程,這三大學科的占比分別達到了17%、13%和10%。而美國產出規模最大的三個學科分別為臨床醫學(占比22%)、生物學(占比14%)和基礎醫學(占比11%),這三大學科均屬于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在這三個領域的研究規模與美國相距甚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工程生物技術、環境工程、臨床醫學、納米技術、電器與電子工程、健康醫學、基礎醫學等多個領域表現出較高的增長力,這7大學科的年均增長率均高于15%。除動物與乳品科學增長較為滯后外,其余學科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中國科學研究高速化增長的同時,也在不斷向全面化發展。
在2018年10月24日中科院最新的研究成果中,中國是前沿領域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除中國外,美國、英國和德國在這些前沿領域研究最為活躍。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為32個,僅次于美國,排在全球第二位。中國十大學科領域的發展多領域隆起,但仍有洼地。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和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學領域兩個領域最為活躍;在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和地球科學領域等三個領域的部分前沿表現相當活躍;臨床醫學領域中國相較于去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跟跑"腳步加快;天文學與天體物理領域的活躍度表現仍明顯不足。
此外,其憂慮的是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基礎科學仍將被美國等科技強國鎖死。雖然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增速較快且逐步向全面化發展,但中國基礎科學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仍有待提升。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將長期受制于美國等科技強國。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