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那英組學員 闞立文個人資料
那些年的音樂夢想:不想賣弄,只盼動人
闞立文是內蒙人,出生在民樂世家,由于父母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從小生活在藝術學校的校園當中,大受音樂的熏陶除打擊樂專業還了解和精通鋼琴及現代流行的電聲樂器等。
對于音樂,闞立文堅持了很多年,有過輝煌的時候,也有過失意的時候。現在的他更喜歡“在草原上一個人無拘無束地唱歌,不用想太多”。回到內蒙古做起了茶館老板的闞立文說“自己是長大了,現在的生活就是經營茶館,照顧母親,寫寫音樂劇”。
1989年,闞立文從藝校畢業,當時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可以去莫斯科音樂學院繼續進修。但當時的他更想下海賺錢,于是便去了深圳為事業打拼。
他從北京開始自己的音樂道路,是最早的一代北漂,住過地下室,在酒吧跑過場,1991年來到深圳。與其他音樂人不同的是,他認為深圳的音樂市場很開放,因此18年來始終沒有離開這里,而是一直留在深圳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
在深圳,小闞開始了音樂創作。他說:“我把每一種事情或者我想的每一件事做一個記錄,有的人會寫日記,有的人會發表文章,我可能是編一個曲子,或者寫一首歌。”他的早期作品《謠言》、《回家的路》等廣受好評,不少歌手因此唱紅。但小闞自己卻仍舊默默無聞。
小闞和搭檔趙久峰在深圳開了間音樂酒吧,酒吧里的歌曲都是他和朋友的作品。不為賺錢,只為了給愛音樂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而這一次,從未以歌手身份參加過任何比賽的小闞選擇了站在“金鐘”的舞臺上,并且所有參賽曲目都是他自己的原創。
如今回憶起這些,他自己也有些懊惱:“現在想來,當時應該選擇繼續學習音樂。那樣的話可能現在的情況又會不一樣,很多事情也就不會發生”。
參加“好聲音”之前,闞立文其實已經不怎么做音樂了。為數不多的創作包括一臺蒙古族的音樂劇。這個音樂劇是闞立文和他的妹妹一起寫的,故事中的兩個小主人公生長在一片大草原上,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因為草原的沙化,其中的一個小朋友不得不搬到城市里去。闞立文寫這部音樂劇的初衷是要提倡環保:“草原的沙化太嚴重了,所以草原上的孩子一般不會聚在一起玩,他們其實很孤獨,每家每戶都住得很遠”。
這次來到《中國好聲音》,重新站上舞臺進行演唱,闞立文也猶豫過。但他最終還是選擇放下包袱,勇往直前:“‘好聲音’的音樂性和節目性質與以往的都不一樣。那些并不是我想要的舞臺,這里讓我玩音樂玩得很盡興”。對于音樂導師,闞立文心中最完美的人選就是那英,“她轉過來我肯定是選她的”,因為他最喜歡那英唱歌的直白,不華麗但能感動人,他希望和那姐的合作可以擦出更多的音樂火花,“音樂不是拿來賣弄的,是拿來感動人的”。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