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煤炭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三、發展思路和開發布局
(一)發展思路。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煤炭行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大型骨干煤礦建設,著力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大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培育大型煤炭企業,大力推進推廣先進的采掘技術、安全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機械化綜采設備,促進煤炭工業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切實提高煤礦的安全保障能力。
按照以上思路,煤炭產業發展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煤田地質勘查步伐,科學規劃,合理確定煤炭開發規模,不斷提高煤炭供應能力。
———堅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相結合,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小煤礦升級改造,實質性改變小煤炭生產狀況,提高資源回收率。逐步形成以大中型煤礦為主的開發格局。
———積極開展煤矸石、煤泥、煤層氣(煤礦瓦斯)、礦井排水、與煤共伴生資源等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擴大原煤洗選比率,推進煤炭資源深加工。
———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以及煤炭前沿技術發展,改善科研條件,廣泛開展多層次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提高煤礦生產和建設自動化控制和信息化技術運用的深度和廣度,努力使一批關鍵性技術攻關取得突破,使煤礦技術裝備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認真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堅持管理、裝備、培訓并重,深入開展瓦斯治理,落實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投入,強化安全監管,提高煤礦防災抗災能力。
(二)主要發展目標。
1.煤炭生產。2015年,原煤產量達到2.1億噸,其中規模以上礦井產量1.7億噸,占總產量的81%。礦井采區回采率達到80%以上,原煤入選比例達到60%,其中煉焦煤全部入洗。
2.煤礦建設。建設礦井275處,建設規模1.6億噸/年。其中,“十一五”結轉194處,規模7365萬噸/年;“十二五”新開工礦井81處,規模8730萬噸/年。建成投產礦井37處,新增生產能力3170萬噸/年。煤炭資源基礎地質勘查提交普查資源量200億噸以上。
3.產業集中度。力爭建成1個年產5000萬噸、2個年產3000萬噸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煤炭企業集團控制在200個以內。省骨干煤炭企業規模不小于120萬噸/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控制的煤炭資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資源量的80%以上,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70%以上。
4.技術進步。2015年,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其中大型礦井100%(綜采85%);中型礦井80%(綜采60%)、小型礦井50%。掘進機械化程度達到85%(含機械裝載,下同),其中大型礦井100%(綜掘75%);中型礦井80%(綜掘55%)、小型礦井50%(綜掘20%)。力爭在瓦斯治理和采掘機械化方面取得突破。
5.資源綜合利用。建設400萬千瓦煤矸石電廠,消耗煤矸石600萬噸/年,矸石發電利用率30%以上。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產水泥、墻體材料的規模達到250萬噸/年,灰渣利用率達到50%。煤層氣(煤礦瓦斯)年抽采量達到30億立方米,其中地面抽采3.2億立方米、井下煤層氣抽采26.8億立方米;抽采煤層氣利用量達到15億立方米,利用率近50%;煤層氣發電裝機容量54.6萬千瓦,煤層氣燃氣居民用戶達到60.1萬戶。
6.安全生產。全省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至1以下,安全水平明顯提升。
(三)重點礦區開發布局及其功能定位。
1.盤江礦區。礦區開發主體為盤江煤電集團,發展方向為煤—焦化—火電—煤化工,即以開發煉焦用煤、發展焦化(及其下游化工產品)為主,煉焦煤的洗混煤供盤縣電廠,南部的貧煤和無煙煤供盤南電廠并適度發展煤化工。力爭將盤江煤電建成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包括外礦區的生產能力)。
2.水城礦區。分為水城老礦區和發耳礦區(格目底片區)兩部分,礦區開發主體為水城礦業集團,發展方向為煤—焦化—電,適度發展煤化工。力爭水城礦業建成3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包括外礦區的生產能力)。
3.六枝礦區。分為六枝老礦區和新規劃的黑塘礦區兩部分,礦區開發主體為六枝工礦集團,發展方向為煤—電,即以開發中—高硫的貧煤、無煙煤(部分高硫焦煤),經洗選(或篩選)后,供規劃建設的六枝電廠(一期200萬千瓦,二期100萬千瓦)。力爭將六枝工礦建成1000萬噸/年級大型煤炭企業(包括外礦區的生產能力)。
4.普興礦區。包括普安縣大部、晴隆縣南部和興仁縣西部。發展方向為建設煤—電—化一體化基地。永貴能源已在本礦區獲多處礦權,應積極參與礦區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確立其礦區開發主體的地位。力爭普興礦區建成3000萬噸/年煤炭基地。
5.織納礦區。發展方向為建設煤—電—化一體化基地,目前有多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開發,下一步應加大整合重組工作力度。
6.黔北礦區。分為畢節、大方、黔西、金沙、桐梓、習水二郎等六個片區。各區總體規劃確定的規模分別為:765萬噸/年、915萬噸/年、795萬噸/年、700萬噸/年、720萬噸/年、510萬噸/年。發展方向為煤—電—化。綜合考慮礦區交通運輸條件,前期以保障“西電東送”電廠用煤為主(含礦區周邊電廠的燃煤供應),少量優質塊煤外運,適量發展煤化工。目前有多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開發,下一步應加大整合重組工作力度。
四、保障措施
積極爭取國家在煤炭總量控制指標和煤礦建設項目審批上給予更大支持。加大煤炭資源勘查投入,提高勘查精度,提高資源保障程度。按照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科學規劃、合理設置礦業權,促進煤炭資源規模開發、集約生產。強化政府對礦區總體規劃編制和實施的監管力度,對礦區總體規劃實行動態管理。
附件:1.2009年現有煤礦及2009—2015年規劃礦井產量匯總表(略)
2.貴州省“十二五”規劃新開工煤礦明細表(略)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