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
(五)發展都市漁業
1、推動水產加工產業結構升級,向高新技術發展
以第二產業的發展帶動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提升,擴大現代加工企業的數量和投資規模,形成以現代加工業占絕對優勢的產業體系,來促進我市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業,支持大宗低值水產品和“下腳料”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利用率。關注大眾化消費市場,發展多樣化、系列化產品,實施“品牌、名牌”發展戰略,在外埠(主要在周邊地區)投資合作建設水產品原材料市場基地或掛鉤穩定的原材料供給市場,規避產業風險,確保產業的持續發展。做大做強有機紫菜、羅非魚等特色水產品,爭創馳名商標和知名名牌,進一步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2、做強水產種苗業
一是擴大總量,繼續在全國種苗業中保持重要地位,改變現有小農經濟分散經營主導的落后市場方式,集約整合,引導工廠化養殖,推進種苗業生產經營組織化進程;二是優化結構,淘汰低劣種苗生產品種,引進和發展高新高優品種。三是增加份額,建設1~2個水產種苗產業基地,優化資源配置,做強做大水產種苗產業,提高市場份額。四是引導建立專業合作社(或股份有限公司),推進良種繁育體系和種苗產業制度建設。
3、拓寬休閑漁業
豐富休閑漁業內容,開發新產品,推進多元化發展。一是選擇合適區域增殖放流青蟹、貝類等,恢復海洋漁業資源,發展“漁家樂”等休閑漁業;二是鼓勵投融資,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競爭力;三是加強與旅游業的互襯互動,合理布局,聯袂發展;四是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有序管理機制;五是完善或增建2~3個符合省旅游局、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水鄉漁村”標準的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4、推動遠洋漁業示范發展
恢復發展大洋性遠洋漁業為主、過洋性遠洋漁業為輔的遠洋漁業,加強對外合作。在劉五店修建遠洋漁業船塢,并建設遠洋漁業生產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務保障平臺,支持組建多種經營模式的遠洋漁業企業,逐步建成一支現代化的遠洋捕撈船隊,帶動遠洋漁業朝產業化方向發展。
5、做大漁業物流
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擴大產業規模,暢通漁業物流渠道,做大做強我市物流漁業。依托閩臺中心漁港,擴大對臺水產品貿易,優化整合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把廈門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的水產品集散地。
6、健全和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一是全面推進健康養殖,爭取有2~3個健康養殖示范區獲得農業部授牌;二是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三是加強水產品檢測能力建設,在硬件和軟件上得到提升,加快檢測速度;四是加大水產品檢測力度和水產品質量監督執法檢查力度;五是建立漁業投入品檢驗監測體系,健全漁業投入品的規范化使用,嚴格漁業投入品的購買、使用和登記。
四、優化海洋產業布局,推進廈門灣海洋經濟集聚區建設
以廈門城市定位為目標,以優化總體布局、突出各海灣特色為導向,立足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合理分工的發展要求,堅持功能協調互動、產業相對集聚、生態環境和諧的布局原則,宜港則港、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優化岸線資源配置,強化集聚經濟效率,提升城市功能與品味,實施“一核引領、兩翼互動、多灣統籌、環灣集聚、擁灣發展”的產業布局戰略,推進我市海洋經濟集聚區的建設。
(一)一核引領
一核是指廈門島,集中布局海洋現代服務業,大力打造海洋高新技術研發區、游艇碼頭、國際郵輪城,形成廈門灣高端產業集聚中心,充分發揮其海洋經濟的創新源和輻射作用。
(二)兩翼互動
北翼主體是翔安、同安區域,突出發展游艇制造業等臨海工業,打造游艇制造基地;西翼為海滄、集美區域,著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和濱海休閑旅游度假中心。
(三)多灣統籌
依據廈門各海灣的特點,實施差異化發展,全面統籌各灣的產業發展與功能定位,主動推動灣內產業功能區、居住和服務配套功能區的相互銜接、相互依托。
西海域的主體是海滄灣、馬鑾灣和杏林灣,擁有良好的港口資源和鼓浪嶼等旅游資源,其主導功能導向是航運物流中心、鼓浪嶼-海滄灣休閑旅游中心、中華白海豚等珍稀動植物保護中心、行政與運營中心等,其布局導向為港口航運、旅游度假、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公園、行政中心和自然保護區等。東海域的主體是廈門-金門海域,其主導功能是濱海旅游,兼顧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其布局導向為旅游度假、海上運動、沙灘休閑、海洋文教與科研、高品質游艇休閑等。同安灣海域的主體是同安灣、東坑灣,其主導功能是港口航運和濱海旅游,其布局導向為港口物流、海上運動、鱷魚嶼休閑漁業度假旅游、游艇制造基地、臨海工業等。大、小嶝海域的主導功能為濱海旅游和海洋漁業,其布局導向為都市漁業、水產苗種業、海上運動娛樂和對臺商貿。
(四)環灣集聚
加速項目、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產業環境服務等經濟發展要素環廈門灣集聚,特別是支持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支持海洋科技中介機構的集聚與規范化發展、支持海洋產業組織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要素功能,提升產業服務水平,實現創新“由點到面”的跨越,產業“由內而外”的提升,形成港口物流、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船舶制造等產業集群,對我市海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五)擁灣發展
利用廈門各灣豐富的海濱、土地、環境等資源,通過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整個城市的承載能力,減輕主城區的超負荷壓力,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生態保護、可持續的全新城市發展模式。在保持廈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協同廈漳泉金的產業布局,全面推進島內外城市發展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和海洋管理一體化。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