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
二、“十二五”金融業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我省金融業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轉型發展的新要求,既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有諸多挑戰。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固,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上升。北非及周邊地區政局變化,深刻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不斷發酵,短期內難以化解,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金融環境更趨復雜。
從國內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區域協調加速推進,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總體充裕,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金融市場發展日益規范。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總量和結構矛盾并存,通脹預期依然存在,金融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
從我省看,未來5年是安徽黃金發展期,肩負著加快發展和加速轉型的雙重使命。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持續投入效應不斷釋放;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扎實推進,皖北、大別山、皖南等地區加快發展,蘊含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為金融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著力強化金融支撐力,著力壯大地方金融,著力構建區域金融中心,著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全面提升金融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為我省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提供強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我省金融業現實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今后5年我省金融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金融業增加值突破1200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5%,初步建成合肥全國金融綜合服務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培育5家以上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的地方金融機構,金融業成為全省新的支柱產業。
社會融資總量大幅增加。到2015年,社會融資總量超過8000億元,年均增長19%以上,5年累計突破30000億元。201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到400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0%;貸款余額超過26000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十二五”期間,直接融資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25%,其中,債券融資力爭達到3500億元,股票融資超過1500億元。新增上市公司戶數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上市公司總數突破100家。2015年,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22%以上,保險深度達到5.0%,保險密度超過1600元/人。
地方金融實力顯著增強。大型及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駐皖分支機構業務規模在系統內排名前移;徽商銀行、國元證券、華安證券、國元農險、省擔保集團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實力跨上新臺階,其中證券公司資產總額達到700億元、凈資產達到250億元;縣級農信社全部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突破75家;融資性擔保法人機構發展到600家,融資擔保能力超過6000億元;信托、金融租賃、金融資產管理、小額貸款、財務公司、汽車金融、消費金融、典當等業態有序發展;創業和股權投資企業數突破100家,形成若干創業和股權投資企業集聚區。基本建成蕪湖皖江金融中心,區域中心城市金融功能進一步完善,薄弱地區金融服務得到加強。
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貨幣市場交易量顯著增加,交易品種不斷豐富;股票、債券市場份額在全國比重提高,代辦股份轉讓業務實現突破,期貨市場功能進一步增強,產權市場交易規模繼續擴大;保險市場主體更加多元,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創業和股權投資市場加快發展,資本規模大幅增加;金融中介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到2015年,力爭形成業態豐富、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市場體系。
金融生態環境更加優化。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處置機制進一步完善,行業自律水平有效提升;政府與金融監管部門之間協調機制更加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信用產品、信用信息應用更加廣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金融法制環境顯著改善,金融機構及其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金融違法犯罪率繼續降低;金融鼓勵和扶持政策更加完善,集聚金融資源能力進一步提高。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