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三)開發原則。
1.服從全局。從全局利益出發,打破行政區界限,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全局兼顧局部。被確定為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嚴格按照國家確定的范圍確定為相同類型的區域。根據國土空間的不同特點,充分考慮土地、環境容量、水資源等剛性約束,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把握好開發時序,緩解各種開發活動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
2.協調開發。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進行開發。集聚經濟的區域要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城市建設必須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預留生活空間。主要河流上游地區的各種開發要充分考慮對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下游地區要幫助上游地區修復生態環境和實現人口脫貧。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也要保護好區域內的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也可以選擇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的縣城和中心鎮進行集約開發和集中建設。同時要協調好與省外相鄰地區發展的關系。
3.優化結構。國土空間開發要從占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以優化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調整空間結構,保證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節約、集約利用工礦建設空間。穩定全省耕地總面積,保住基本農田。增加農村公共設施空間,并將閑置的農村居民點等復墾整理成農業生產空間或綠色生態空間。
4.集約開發。把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推進“樹成林、田成片、路成網”,走空間集約發展道路。城鎮發展要充分利用現有建成區空間,積極探索城市土地立體化利用模式;工業項目要集中布局,以工業開發為主的開發區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積率;農村居民點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要統籌考慮人口遷移等因素,適度集中、集約布局;交通建設要盡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
5.保護自然。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保護好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序開發。加強主要江河的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
6.陸海統籌。統籌考慮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開發潛力,使陸地開發與海洋開發相協調。沿海地區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要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各類開發活動要以保護好海洋自然生態為前提。嚴格保護海岸線資源和島嶼,保護濕地,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系統。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涂,適時適度推進圍填海。
(四)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省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格局,經濟布局更加均衡、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資源利用更加集約高效,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基本實現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生態環境相協調,城鄉和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經濟更加繁榮、生活更加富裕、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文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空間開發格局清晰。形成以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經濟布局與城市化格局,主要城市化地區集中全省75%左右的人口和90%左右的經濟總量;形成以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禁止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空間結構優化。全省開發強度控制在11.16%,城市空間控制在9130平方公里以內,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為6100平方公里,工礦建設空間得到節約集約利用。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087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不低于25560平方公里。綠色生態空間擴大,林地保有量達到102616平方公里。
——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空間每單位面積創造的生產總值大幅提高,城市空間人口密度進一步提高。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的單產水平較大提高。單位綠色生態空間蓄積的林木數量和涵養的水量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縮小。不同主體功能區以及同類主體功能區之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人均地方一般財政支出地區差距大幅縮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水、空氣、土壤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明顯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58%,森林蓄積量達到6億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80%的地級以上市達到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要求,50%以上的地級以上市達到生態市建設要求。自然災害防御水平進一步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表2 廣東省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指標[開發強度、城市空間、農村居民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等國土空間開發指標,依據國務院批復的《廣東省國土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確定。國家將對部分指標作統一調整,本規劃中的相關指標將根據調整后的數據作相應調整。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