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粵發〔2012〕12號),推動全省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讓人民群眾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形勢
“十一五”期間,廣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2010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533億元,約占全國1/4強,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5.5%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全省現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20多個,入駐企業超過10000家,形成了文化創意、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演藝娛樂、文化會展、網絡文化服務、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等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鏈比較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文化新業態蓬勃發展,數字出版業產值占全國的1/5,動漫和網絡游戲產值約占全國的1/3,網絡音樂產值約占全國的1/2,游藝游戲設備產值約占全國的2/3。文化產業已成為廣東省重要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部署,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政策氛圍。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提升,文化消費快速增長,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各領域、各行業不斷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擴大。文化市場主體活躍多元,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逐步完善,文化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但是,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規?;⒓s化程度有待提高,大型骨干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能力不強等。與此同時,國際國內文化產業競爭全面展開,西方國家把文化產業作為軟實力輸出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文化產業跨地區重組整合的競爭態勢正在形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以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部署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弘揚“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新時期“廣東精神”,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進一步推動文化強省建設。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通過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服務群眾優先。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產業,更好地滿足人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堅持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主體,著力構建有利于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高效、開放、有序的體制機制。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繁榮城鄉文化市場,推動文化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堅持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作用,提升文化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生產、傳播方式創新,推動傳統優勢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業態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對文化產業的宏觀布局和科學規劃,形成區域協作、優勢互補、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15年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6.5%以上;文化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200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5%。文化產業規模總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文化服務業比重大幅提高,新興文化業態領先全國,傳統優勢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完成轉型升級。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龍頭文化企業、文化品牌和文化人才隊伍,形成一大批優勢文化產業集群,文化市場繁榮、文化消費旺盛,文化市場管理進一步規范,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文化產業成為廣東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將廣東省建設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和在亞太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創意中心。全省基本形成結構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基本形成珠三角和東西兩翼、北部山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粵港澳臺深度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