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2020年要建成亞太地區知識產權中心
上海在國際上被公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首善之區”
上海近年來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力爭到2020年,建成亞太地區知識產權中心。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日前發布的《上海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1-2020年)》將此作為該市知識產權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上海為什么要打造“亞太中心”?它究竟意味著什么?它將帶來哪些變化?
與國際接軌是必然選擇
“知識經濟時代,其實就是用知識產權去"經濟"經濟的時代。”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表示,目前,全球競爭已從新技術主導的自由比拼,演化成知識產權引領的“國際合法壟斷競爭”。知識產權,沒人離得開,也沒人躲得掉。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龍頭,上海與其他省市相比,更早、更深刻地遭遇了知識產權問題,這構成了上海建設“亞太中心”的“天時地利”。比如,因為上海司法體系的專業素質,越來越多外商選擇在滬提起知識產權訴訟。在國際上,上海也被公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首善之區”。
以跨國機構引資源集聚
亞太知識產權中心,最看得見、摸得著的內容,就是國際知識產權組織機構的落戶,以及更多國際知識產權資源的集聚。
據市知識產權局局長呂國強透露,目前,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正在籌劃設立更多地區性分支機構。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上海正在積極爭取讓其首個“中國分部”落戶黃浦江畔。如果成功,對于提升中國和上海在世界知識產權領域的話語權很有幫助。
集聚國際資源,上海著眼于產業的實際需求。前瞻網了解到,目前,國家和上海正在著力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發展大飛機為例,自從國家啟動了相關工程,國外對手就進一步高筑知識產權壁壘,以維護其市場地位。中國商飛公司知識產權負責人金賽君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建立一個面向全球的開放性創新平臺,供應商中來自海外的有上百家,都需要公司用嚴格的知識產權制度來管理。
練好內功才能應對挑戰
建設亞太知識產權中心,最核心的基礎是提升城市的創新活力。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許春明說,上海的專利申請量近年來快速提升,但同時,最具技術含金量的發明專利比例不夠高,到海外申請國際專利的企業也較少,這與上海的城市定位有差距。同時,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運用的能力,以及社會上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育,都有大幅提升的空間。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