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業產值增幅全國居首 擬建國家中心城市
湖北進入發展“黃金十年” 力爭重振‘大武漢’雄風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6月9日上午,湖北省召開了省第十次黨代會。省委書記李鴻忠發表演講表示:“未來十年是湖北發展的‘黃金十年’。湖北將著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重振‘大武漢’雄風。”
李鴻忠的講話,表明了湖北雄心。
從“直逼滬上”的驕傲到“武漢在哪里”的失落,湖北及武漢的現任主政者正試圖恢復這個華中地區最大中心城市的昔日輝煌。
建國家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關系著城市的未來”。6月10日,在參加武漢代表團的審議時,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說。
在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4000、5000、6000億元臺階,進入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后,湖北對武漢做出了更高的定位,即“建設成為立足中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在會后的座談中,李鴻忠頗有信心地表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
事實上,此番定位不僅是武漢內在發展需求,更體現了其多年沉寂后的焦慮。前瞻網了解到,2002年,武漢被地級市青島和寧波超越,同時,在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綜合經濟實力排名下滑至第11位。2003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時任武漢市市長的李憲生三問“武漢在哪里”,成為當年最著名的表情之一。
“武漢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沒有太大問題,東南西北都有,就差中部了”,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傳清分析稱,“按照中央讓湖北做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的定位,那么毫無疑問,武漢是這個支點的‘支點’,任何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某個特大城市的戰略性崛起”。
按照黨代會報告的規劃,在接下來的“黃金十年”,湖北將全面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其中武漢和襄陽、宜昌一起構成最為核心的“一主兩副”,與其它地市州各占荊楚經濟版圖的三分之一。
“這是第一次對武漢和其它地級市全部有清晰的定位,而武漢的定位則完全是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稱。
“工業倍增”計劃
“治庸問責”和“工業倍增”是當前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兩大驅動。
據前瞻網了解,從2011年4月起,武漢開始推行“治庸問責”,這被認為是新一屆政府的自我加壓。 這項活動主要包括748項審批事項的取消、下放,以及將辦事流程控制在5個以內。
去年11月,武漢政府還舉行了“電視問政”,10多名官員被要求接受公開詢問。一位本地學者表示,“考問的不僅是承諾兌現情況,更重要的是喚醒政府官員的責任心”。
“和沿海地區相比,武漢的軟環境還有一段距離”,吳傳清認為,開展“治庸問責”,可促進政府作風和效率的改善。
“工業倍增”則是武漢提升競爭力的另一個重要戰略。
去年年初,唐良智從襄陽履新武漢市長后,迅速組織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唐良智曾表示,“武漢百年前在全國崛起靠的是工業,工業是基礎和骨架,未來5年武漢要向國家中心城市進軍,依然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工業強市”。
據前瞻網了解,2011年,武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390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六位;完成工業投資1202億元,增長42%,增長幅度在全國15個省級城市中居首位。6月10日,唐良智在審議湖北省黨代會報告時再次表示,助推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市將有5大計劃,而“工業倍增”計劃排列第一。
吳傳清對此表示,武漢工業園區的發展當前還不盡如人意,武漢既已明確未來主要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在招商引資之前,政府須有清晰的規劃。
而在葉青看來,武漢要實現其復興的夢想,最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首先是產業規劃,如何引導形成一個全產業鏈,其次是制造業格局問題,目前整個湖北省,尤其是武漢的民營制造業普遍存折著規模小、實力弱的硬傷,如何改善這個格局也是迫切需要思考的。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