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構建航空大都市擺脫“小狗經濟”
溫州構建航空大都市促進城市轉型
近年來,浙江溫州“兩海兩改”國家戰略為指導,不斷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6月3日,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在溫州空港新城調研時表示,建設“航空大都市”是溫州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性環節。
“臨空經濟的特點是高端性和外向性。”中國民航大學教授曹允春認為,如果“航空大都市”在溫州真正落地,將意味著溫州以低端制造業為主的“小狗經濟”將邁向高端。
轉型新引擎
“航空大都市”的概念首次在溫州公開提出是在去年年底。2011年12月5日,陳德榮在溫州全市領導干部大會上指出,溫州要“拉大框架,加快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構建航空大都市”。
盡管“航空大都市”并未出現在《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發展綱要》中,但打造“航空大都市”,提升城市規劃的表述還是出現在今年2月舉行的溫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兩會的工作報告中。
2月17日,國內“航空大都市”概念的引入者曹允春,受聘為溫州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
這背后,是溫州轉型的困局。陳德榮在黨代會的工作報告中指出,溫州經濟轉型相對滯后,產業發展缺乏平臺支撐,高端要素難以集聚,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進展不快。
而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發展模式,“航空大都市”或許能夠滿足溫州的轉型期待。“航空大都市所蘊含的高端經濟形態,正可以成為溫州區域經濟轉型的引擎。”曹允春說。
陳德榮亦承認溫州目前面臨的困境是建設“航空大都市”的內動力。他認為,溫州固守在低端制造業已經沒有前途,也不可能走重化工的路子,“必須把現代服務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
需調整產業結構
陳德榮認為,溫州具備進行“航空大都市”探索的條件。他指出,溫州正在全面推進“兩海兩改”國家戰略的實施,并具有溫商營銷網絡、區位地理優勢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今年3月25日,溫州-臺北空中客運直航正式開通,溫州成為和臺灣時間距離最近的大陸城市。
“如果溫州機場能夠成為國內城市到臺灣的中轉站,這必然會給機場帶來更大的吞吐量。”曹允春說。
溫州機場集團董事長蘇友燦曾表示,溫州永強機場已在去年6月升格為國際機場。“以國際機場為核心,將有望集聚起與航空業相關聯的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吸引大量跨國公司、大型企業和高端人才進駐。”
事實上,目前溫州機場的吞吐量正是溫州發展臨空經濟的一大挑戰。據前瞻網了解,2011年,溫州永強機場的吞吐量為559.8萬人次。“臨空經濟依托于機場,但是目前溫州機場還不是很強。”曹允春說。
曹允春認為,每年1000萬人次的吞吐量或能構成航空大都市的起步期發展,而這正是溫州機場在2015年達成的目標。
“這需要溫州對其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其擁有對航空運輸能力的需求。”曹允春說,“此外,還個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城市的交流合作。”
因此,除了與臺灣的對接,溫州還希望借助機場形成其對浙南閩北的輻射能力。陳德榮稱,溫州城市人口規模大且承接輻射浙南閩北,具備打造區域性中心大都市的能力條件,陳認為,要把空港新區建設“置身于浙南閩北的區域發展中心”加以謀劃。
同時,這一謀劃或將使溫州政府一直以來“無為”的角色發生轉變。
“臨空經濟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僅靠企業是做不到的,需要政府有效的引導。”曹允春說。
曹允春同時指出,航空大都市的建設不能“為了建設而建設”,而是要以自然環境作為依托,促使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這樣才能吸引高端的經濟形態作為內核來到溫州,實現生態經濟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