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檢測認證產業瓶頸問題多 檢驗檢測市場需創新規范
自國際認可論壇(IAF)和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確立“世界認可日”以來,今年6月9日又將迎來第5個紀念日。隨著相關活動的開展,認證認可市場也在全球各地擴展開來。
所謂認可,系指由認可機構對認證機構、檢查機構、實驗室以及從事評審、審核等認證活動人員的能力和執業資格,予以承認的合格評定活動。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作為國內認證認可市場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上海檢測及認證產業從業人員已接近5萬人,年產值超100億元,并發展成為上海重要的現代服務業門類。
前瞻網了解到,截至2012年一季度,上海市質監局共對可以向社會出具證明數據和結果的檢測機構頒發計量認證證書638張。檢測機構主要分布在制造業、環境監測業、建筑業等行業內,其中與制造業相關的檢測機構數占整個檢測行業機構數的近80%。
“上?,F已形成國有檢驗檢測機構、股份制形式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為主,高校和外資檢驗檢測機構為輔的多元機構主體市場化檢驗檢測體系。”上海市質監局局長黃小路介紹說。
值得注意的是,檢驗檢測行業同時也被視為服務上海重大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以大飛機項目為例,上海市計測院打破常規,在產品設計之初即介入了項目。”上海市質監局認證監督管理處負責人說,“前置介入,而非按照以往慣例,坐等對方送檢。”
“主動在項目裝備設計、組裝和調試等各個環節上全程跟蹤,及早發現問題并解決。”上海市計測院介紹,“例如根據中國商飛公司質保體系,需確保激光跟蹤儀等計量器具驗收合格,方能投入大飛機工程的下一制造環節中使用,并保證飛機總裝過程中各段部件的定位精度等設計指標。否則,飛機對接達不到技術要求,可能影響起飛速度,加大飛行阻力,降低飛行壽命,影響飛行安全。”
盡管如此,一些影響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問題仍然存在。黃小路坦承,隨著上海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檢驗檢測能力在各行業領域的配置未及時作出相應調整,加之很多機構技術基礎薄弱,缺少系統研究和規劃,研發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基礎裝備水平更新不夠,造成系統解決能力不足,對新興產業的支撐不夠。以致檢測能力配置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此外,檢測行業資源開發共享機制亟需創新,檢驗檢測市場也需進一步規范。目前,檢測市場的總體狀況是市場潛力巨大、檢驗機構眾多、機構規模不大、市場秩序混亂、檢驗收費較低、檢測水平不高。“比方說,由于進入門檻較低,有些機構為了生存而惡性競爭,可能在出具報告時超范圍,更有甚者只要客戶出費用,就給發審核證。”上海市質監局認證監督管理處工程師宋健透露。
“上海將采取種種措施促進認證認可市場發展。”黃小路說,“例如會加強對評審員的監督管理,加強資質認定行政審批工作的管理,不斷提升實驗室資質認定行政審批質量,確保取得資質認定的實驗室的管理水平、技術能力和運行管理都處于提升、規范的狀態。”
此外,上海市質監局還將在落實所有獲證機構自查的基礎上,對重點監管機構開展飛行檢查;同時圍繞安全、環保等項目組織開展能力驗證,督促獲證機構持續保持獲證時能力,特別是對有投訴、舉報的單位將重點開展現場抽查,嚴格監管。
黃小路表示,上海市質監局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支持市場的發展壯大,支持市場主體向規?;?、專業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發展中的必要調整,就在于加強對認證機構、實驗室和檢查機構等市場主體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認證、檢測市場秩序,全力維護認證、檢測活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保證認證程序有章可循,有序進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