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產業合作亟待加速 物流業首當其沖
根據日前發布的一季度數據來看,“中三角”在逆勢中成功保持了增長態勢,其中湖北完成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2513.6億元,增長17.8%,增速位居全國首位;而湖南、江西的增速分別為17.0%、15.8%,皆高于11.6%的全國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中三角”最為重要的產業合作拉開序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前不久,“中三角”三省已經在武漢簽署了《湘鄂贛三省加強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產業一體化戰略合作協議》(以下稱“《協議》”)。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毅敏認為,一旦合作有實質性的突破,將推動三省工業更加高速發展,而整體經濟形勢的放緩或將給“中三角”思考產業布局的空檔。
產業同質化之困
產業一體化的嘗試并非“中三角”合作框架下的首次合作。此前三省在旅游、商務等方面已達成合作協議,并在旅游一體化中形成了具體的合作行動。
然而產業合作卻一直未有實質進展。
由于人力資源、區域環境和消費市場類似,“中三角”在工業化過程中無法避免地趨同。從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三省保持高位增長的產業中,食品、紡織、醫藥均出現了省際重合。
在三省的千億產業中,這一現象更為嚴重:石化、食品均位列三省的千億產業,此外,除湖北的電力、湖南的輕工和冶金外,其他所有產業均存在省際間重合現象。
而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中,承接的項目多為電子信息、食品制造、建材等產業,“表現出明顯的趨同與競爭”,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盧福彩說。
同質化引發的是激烈的區域競爭,“這將為生產要素之間的互相流動設置很多障礙。”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說。
肖毅敏認為,當前“中三省”的產業雷同并不一定只帶來負面的效果,這種方式也有可能是產業集成發展的有效手段。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則認為,如果將三地重合的產業細分,三地“仍各有特色。如武漢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側重于光電子和生物醫藥,而江西則比較側重于光伏。
吳傳清說,“同樣是裝備機械,武漢著重于船舶,長沙重于工程機械,而南昌則主要是航空裝備。”
吳傳清認為,“這種在同一產業中的細微分工也是一種差異化的發展。”
合作模式待解
對于“中三角”的產業現狀,產業合作將如何進行?在《協議》中,產業鏈式的互補合作與區域協同合作模式都被列入“中三角”加快推進產業一體化發展路徑。
湖南省經信委副主任卓群在同期召開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產業一體化戰略合作論壇”上表示,加強分工合作,延伸產業鏈條,有利于調整優化工業生產力布局。例如在三省均已成為千億產業的石化行業,“依托武漢石化、九江石化、長嶺煉化、巴陵石化等企業建設沿江石化產業帶,可以構建石化產業新優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